解放军报: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最年轻乘组”
发布日期: 2023-12-01
信息来源: 解放军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在轨执行任务5个月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即将在中国空间站迎来新一批战友入驻轮换——
2023年10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公布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名单: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飞行乘组,担负我国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这是首次由第二、三批航天员组成的“最年轻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平均年龄为38岁。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拉开帷幕之际,记者带您走近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
指令长汤洪波——接力飞天 再上“天宫”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2021年6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2023年10月25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汤洪波亮相东风航天城问天阁,与媒体见面。次日,他将作为指令长,带领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前往中国空间站。
从空间站任务的第1棒到第6棒,当接力棒再次传回汤洪波手中,仅仅时隔2年。他将成为目前为止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也是首个重返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从一个普通农家学子成长为一名飞行员、一名航天员,还能再次登上空间站,是祖国的强大、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了我圆梦的舞台。”汤洪波深情地说。
汤洪波的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一个飞行头盔。每每看到它,汤洪波就能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第一个10年,作为空军飞行员,守卫祖国领空;第二个10年,作为航天员,在时刻准备中等待飞天;第三个10年,他的目标是“早上、多上、上好”,完成每一次飞天任务。
“一时做好一件事很简单,十年如一日很难。可当这件事成为你的梦想,漫长的日子也会充满动力。”在汤洪波的职业规划中,这次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出征,将是他飞天生涯的“中间站”。
2021年6月17日,汤洪波和战友聂海胜、刘伯明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为了这一刻,他准备了4000多个日夜。神舟十二号乘组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了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2021年7月4日,汤洪波首次漫步太空——太空是深不见底的黑,一颗颗星星亮得耀眼,地球母亲像一颗蓝白相间的水晶球,静静地悬浮其中。他扶着舱壁,和空间站一起绕着地球快速飞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那一刻,汤洪波感到说不出的震撼。他全然忘记紧张,专注于各项操作。进行舱外应急演练,汤洪波控制好身体姿态,小心翼翼地避开舱壁上的设备向前爬行。十几分钟后,他顺利爬回舱内,比地面模拟训练用时还短。
工作之余,汤洪波曾在空间站的舷窗边上遥望地球上的万家灯火,心中满怀感慨:神州大地历经百年沧桑,从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已经成为这个星球最明亮的地方之一。虽然远隔天际,但他能感到祖国人民的欢乐祥和。
在太空封闭环境中生活,难免会觉得枯燥,汤洪波在空间站种起了红薯,每天精心照料,看着它萌发新芽,长出绿叶。撤离空间站核心舱前,他在舱内依依不舍地转了一圈——每一座设备、每一颗螺丝钉,都见证着中国人建设空间站的征程。汤洪波眼前又浮现起3个月来他们在这里忙忙碌碌的情景。“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回来。”他在心中默念。
返回地面后,从多年的隐姓埋名到一鸣惊人,汤洪波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鲜花和掌声。但不管受到多少关注和褒奖,他始终保持清醒:“载人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千千万万个航天工作者团结协作、共同托举,铸成伟大的飞天梦。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国家,属于整个载人航天工程,属于所有航天人。”
神舟十二号任务结束后,汤洪波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身体恢复、心理调适,并同步开展学习训练。不到一年,他入选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开始紧张地备战训练。这一次,汤洪波被任命为指令长,带领两位年轻搭档执行任务。
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3人同为空军飞行员出身,共同的经历和相似的性格,让他们有聊不完的话题。在唐胜杰和江新林两位年轻搭档眼中,汤洪波在生活中非常幽默,工作中却异常严格,一直要求大家将细节做到极致。
任务准备期间,汤洪波不厌其烦地给两位新战友分享飞行经验,事无巨细地讲解天地差异,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术。汤洪波坚信,经过科学严密的训练,他们一定能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出征之际,汤洪波调侃说:“地球上还没待够呢!”但他也迫不及待地想重返“太空家园”,看看中国空间站的新变化。这次,汤洪波不需要再“装修新房”了,亲爱的队友已布置好一切,等待与他们胜利会师。
航天员唐胜杰——时代托举 飞得更高
唐胜杰,男,汉族,籍贯甘肃定西,学士学位。1989年12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金秋时节,苍茫戈壁,碧空如洗。此刻,沉寂许久的东风航天城,正孕育一声惊雷。
10月26日,首次由第二、三批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即将出征太空。不到34岁的唐胜杰,成为目前执行空间站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
20年前,杨利伟第一次代表中国人飞向太空。那天,还是初中生的唐胜杰守在电视前,看着航天英雄凯旋。13岁的农家少年仰望星空,航天这个名词,与他相隔如此遥远。
15年前,唐胜杰进入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飞行学员。这一年,神舟七号升空,中国人完成首次太空行走。发射当天,学校组织全体学员在操场观看直播。欢呼的人群里,唐胜杰目不转睛,手掌拍得通红。
3年前,唐胜杰通过选拔,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一员。从昔日的农家少年,到披甲出征的航天员,这名年轻军人的飞天足迹,叠印着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印记。在时间的下游回望,唐胜杰更能体会到这一路的艰辛。
那是20多年前的唐胜杰——
6岁的男孩告别了母亲和山顶的家,挎着帆布书包,奔跑在黄土高原崎岖的盘山路上。书包里除了书本之外,还有几块作为午饭的高粱馍。
这条漫长的上学路,唐胜杰一走就是8年。路程累加起来,相当于沿着赤道走了小半圈。那时的他想象不到,有一天,自己可以乘坐飞船,仅用数十分钟就绕地球半圈。“感谢这条山路,它不仅让我锻炼出强健的体魄,也激发出我骨子里的韧劲。”唐胜杰说。
那是10多年前的唐胜杰——
第一次搭乘飞行教官驾驶的初教机在云中穿梭,那种“像过山车一样的刺激感觉”令唐胜杰着迷。第一次放单飞时,唐胜杰在祖国的蓝天和绿意盎然的大地之间盘旋,心头激荡起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飞行,是一项精益求精的事业,需要顽强的意志和艰苦的磨炼。成为飞行员后,唐胜杰改装过6种机型,航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将各种飞行方法、数据、操作要领牢记在心,并在一次次飞行任务中成长蜕变。
那是3年前的唐胜杰——
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唐胜杰见到了以前只能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航天英雄。“在这里,我和英雄成了战友。他们是我奋斗的标杆。”唐胜杰说。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航天员们拥有更多执行任务的机会,同时也迎来更艰巨的挑战: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学完上百门课程,掌握大量新知识和新技能。
天上的功夫地上练。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时间被压缩、切割成分和秒,唐胜杰拿出“比备战高考还紧张的状态”投入训练——
超重耐力训练曾让唐胜杰打怵。第一次训练,他的脸部扭曲变形,心率居高不下,还必须完成各种规定动作。后来,靠着一次次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唐胜杰逐渐适应训练强度,让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水槽训练时,他们要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进行模拟失重训练。五六个小时过去,唐胜杰感到自己的腿僵了、手酸了,体力几乎耗尽,但这个探索的过程让他觉得“非常有趣”,甚至忘记了身体的疲惫。
一次海上训练,唐胜杰在密闭的返回舱中随着海浪飘摇,整个人感觉天旋地转。“但跳入海里的时候,大家一个比一个兴奋。直升机把我们从海上吊起来,海水被螺旋桨的风吹起来,拍在脸上还挺疼的……”回忆起训练时的酸甜苦辣,唐胜杰意犹未尽。
唐胜杰清晰地记得,自己入选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那一天:“这是跨入下一阶段的标志,意味着从这天开始,我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准备。”16个月的冲刺阶段,唐胜杰和战友在紧锣密鼓的严训严考中开足马力,等着执行任务那天的到来。
“只要他想做的事,都会坚持做下去,从不轻言放弃。”妻子眼中,唐胜杰坚定而可靠。神舟十七号任务来临,她最盼望的是,丈夫会像以前每次驾机执行任务时一样,成功平安返回。
在唐胜杰心中,是强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托举,让他有机会加入中国航天员队伍,并通过短时间的系统训练实现飞天梦。出征在即,他满怀信心:“这次飞行,我期待自己能利用好空间站平台,做出一些科学实验成果,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贡献。”
航天员江新林——满怀热爱 逐梦太空
江新林,男,汉族,籍贯河南杞县,学士学位。1988年2月出生,2006年9月入伍,201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10月的戈壁滩,一排排胡杨树闪着耀眼的金黄。江新林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到媒体见面会现场,向世界亮相。
年轻的面孔,让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洋溢着青春活力。出征在即,江新林用昂扬挺拔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虽然加入航天员队伍仅3年,但我有足够的信心,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站在东风航天城问天阁中,他就像一棵坚韧挺立的胡杨。那双星光一样明亮的眼睛透过漫漫岁月,无比坚定地望向天空深处。
对天空的凝望,曾伴随江新林一路成长——当年,少年江新林在庄稼地里仰望浩瀚星空;长大后,他作为飞行员翱翔苍穹;如今,他已成为一名新生代航天员,即将探索那片神秘太空。
虽然是第一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江新林却不害怕挑战。这份底气并非凭空而来。在他干练而坚毅的眼神背后,是一次次“开挂”般的闯关夺隘——江新林曾在陆地上驾驶坦克,也曾在天空上驾驭战机,现在,他又要驾乘飞船奔赴遥远的太空。
不断闯关,不断“升级”。对于江新林而言,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起笔于一个朴实如黄土地般的小村庄。
江新林的故乡,是河南开封杞县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幼时,江新林的父母在田中辛勤劳作,竭尽全力供几个孩子读书。每次放学回家,江新林总是一放下书包,就拿起镰刀去割草喂羊,学习成绩依然在班级里遥遥领先。
18岁那年,江新林考入装甲兵工程学院。没想到,临近毕业时,他被一句空军招飞的宣传语深深打动:“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飞行员的情怀和理想。”
就这样,怀着对飞行的憧憬,江新林果断参加招飞选拔,成为一名飞行学员。进入空军作战部队后,江新林安全飞行超过10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他在飞行过程中练就了超乎常人的冷静果断,也为日后成为航天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年,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计划。得知这一消息,江新林激动万分:代表祖国出征太空,是一名军人的无上荣光。作为一名飞行员,他同样向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经过层层选拔,2020年9月,江新林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刚加入航天员大队,江新林就遇到第一只“拦路虎”——
前庭功能训练,航天员需要坐在电动转椅上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快速旋转,头部上下前后地摆动。经过转椅上一番“天翻地覆”的折腾后,他们还必须分清东南西北。
虽然曾是战斗机飞行员,江新林依然对这项训练十分苦恼。每次训练完,他的身体反应都比较剧烈:头晕目眩,总是想呕吐……为了突破短板,他主动加压加码,最终训练成绩成功提升。
野外生存训练,江新林和战友们需要依靠返回舱配备的应急物资,在条件恶劣的大漠生存两天两夜。没想到,进驻当晚,他们就遇上了沙尘暴。江新林和战友找来沙棘根,用伞绳捆扎在一起,作为支撑帐篷的柱子。“当时,怕把帐篷吹跑了,我们就每人抱着一根柱子睡了一晚上。”江新林说。
时时考核,事事考核。超高的训练标准和严苛的考核制度,没有消磨江新林的斗志,反而让他越战越勇。2022年6月,江新林终于迎来圆梦时刻——光荣入选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
为祖国出征太空,江新林无比自豪,也深感责任与压力: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应用与发展阶段,意味着航天员不仅要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还要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为了更好应对太空中的挑战,在应急情况处置训练中,江新林制作电子飞行卡片帮助理解和操作,得到乘组的一致认可;他还创新发明了一些训练小妙招,尝试通过肢体语言让乘组配合更加默契……
逐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江新林飞天的翅膀愈发强劲有力。他将在祖国和亲人注视的目光中,飞得更高。
本报记者 高立英 李由之 王凌硕
特约记者 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