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轨执行任务5个多月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3名航天员即将迎来新一批战友入驻轮换——
2023年5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公布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名单,指令长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将执行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这也是中国首次有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参与的载人飞行任务。
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拉开帷幕之际,记者带您走近执行此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
航天员景海鹏——
挑战自我 再创辉煌
■本报记者 王凌硕 康子湛 特约记者 占 康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曾任陆军某部队副部队长,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航天功勋奖章”。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1年,被评为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5月29日,57岁的航天员景海鹏再一次在东风航天城问天阁前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即将开始他人生中第4次飞天之旅。
从神舟七号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到神舟九号完成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再到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一次次飞天,景海鹏和战友们见证着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个高光时刻。
如今,景海鹏的飞天之旅即将再次刷新。这位航天老将带领神舟十六号任务乘组,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一次次飞天、一个个光辉时刻的背后,是景海鹏不断挑战自我、开拓进取的人生之路。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胜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任务过程中,打开舱门之时,轨道舱突然响起刺耳的火灾警报声。
神舟七号乘组毅然决定继续执行出舱任务,在茫茫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虽然警报是虚惊一场,但他们当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尤其当你听到火箭点火之后那巨大的轰鸣声时,你就会切身体会到什么叫高风险职业。但是,这份职业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景海鹏说。
每次凯旋,景海鹏最先做的都是归零重启,一次次重新接受“魔鬼训练”,一次次选择直面挑战考验。精益求精完成2000多次交会对接训练后,他成功入选神舟九号任务乘组;多年如一日,标准不降、训练不减、目标不变,他又成功入选神舟十一号任务乘组,完成三巡苍穹的壮举。
这些年,在繁忙的工作中,景海鹏依然坚持刻苦训练。出差期间,他也坚持锻炼。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景海鹏每天的标配……经过多年的坚持,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保持在最高水准。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乘组,第三次担任指令长。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种类型的航天员组成。与两名比自己年轻20岁、毫无“飞天”经验的队友组成“跨代组合”,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安全地把他们带上天,并安全地把他们带回来。”
这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建站为应用,他们将承担更高精尖的科学实(试)验。空间站长期飞行,一方面考验着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更考验着航天员维护维修设备的能力。针对这些特点,景海鹏在训练过程中对乘组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在地面练到极致,在太空面对风险才能临危不惧。训练中,景海鹏主要在飞行乘组的自主分析、判断、决策、处置能力上下功夫。他带领队友采取研讨式、互动式的方法,对空间科学实(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等内容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的准备,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乘组的操作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1+1+1=1”,这是景海鹏给乘组设定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和训练,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亦师亦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之间便可心领神会。
尽管已经有了多次飞天经验,景海鹏依然认为自己和战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我们怀有同一个梦想,并始终保持着一颗进取、拼搏、奋斗的年轻的心,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再创辉煌!”
出征前,景海鹏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期待着,到时请广大科研工作者端着茶杯,喝着热茶,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们做实(试)验,由天地共同享受飞行,一起分享成果、共享喜悦。”
航天员朱杨柱——
初心不改 梦想不辍
■本报记者 康子湛 王凌硕 特约记者 占 康
朱杨柱,男,汉族,籍贯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9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通往梦想的路有多长?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站在问天阁,以中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身份亮相的那一刻,朱杨柱相信,时间没有辜负努力,梦想没有辜负坚持。
从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中学时代,朱杨柱的母校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学习之余,他将高难度的训练器材玩得轻松利落。
上高二时,朱杨柱本想参加空军招飞,班主任却认为他更适合搞科研。阴差阳错,朱杨柱与空军飞行员失之交臂。
“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高考填报志愿时,朱杨柱果断报考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最终如愿穿上军装。
大学期间,朱杨柱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军优秀论文。十年寒窗苦读后,朱杨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朱杨柱被分配到某工程技术大队。他与战友们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踏踏实实扎根基层一线,得到上下一致认可。
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不久,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这次不再只面向空军飞行员选拔航天员,还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
“虽然不能亲自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更加令人向往?有机会向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把,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再一次向他的飞天梦发起冲锋。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选拔后,朱杨柱顺利过关,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回顾10余年追梦路程,他坚信,只要坚持初心,不抛弃不放弃,那些经历过的挫折和考验,都会成为追梦路上的前行动力。
朱杨柱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到以往隔着电视屏幕才得一见的飞天英雄竟然成为自己的师兄师姐,心里激动不已。
朱杨柱还记得,自己上大二那年,航天员聂海胜受邀到学校大礼堂作报告,激励学员们投身航天事业。当时,朱杨柱远远地看着聂海胜,瞪大眼睛,竖起耳朵,一字不落地听着,手掌都拍红了。10多年后的今天,他竟然和当年仰望的飞天英雄并肩作战。
成为预备航天员,朱杨柱只是站在了通往太空的起点。而攀上这漫长的通天阶梯,还需要经过一番百折不挠的艰苦淬炼。
航天员理论学习的强度堪比重新“修学位”。学习进度紧、考试密集,朱杨柱白天上课,晚上抓紧复习预习,每门学科考试都取得优异成绩。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有一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这里便成了朱杨柱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将肌肉记忆化为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72小时睡眠剥夺实验,对航天员的意志也是不小的考验。一个密闭房间里,航天员需要三天三夜不睡觉,期间还要做大量测试题。眼动仪测试,需要将下巴放在托架上,两眼直直盯住屏幕,特别容易诱导人打瞌睡。面对这些挑战,团队人员相互协作,想尽招数保持清醒。唱歌、做游戏、讲笑话……朱杨柱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调节气氛的作用。通过实验,他悟出一个道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挑战。
2022年6月,得知自己成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率先执行任务的人选时,朱杨柱并未欣喜若狂。相反,他感受到肩上重如千钧的责任:时不我待,必须全力以赴,磨砺飞天本领,圆满完成任务,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战友的期待。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如今,在记者见面会上首次亮相的朱杨柱,迎着全国人民期待的目光坚定表态:“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壮气搏云梦,志在苍穹!”即将出征太空,朱杨柱充满期待。这既是一名年轻人的航天梦,也是整个民族的飞天梦。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将绽放出一座绚烂的花园。
出征在即,朱杨柱将满腔豪情化为一阕《如梦令》:曾经少年如风,而今家国更重。空间站建功,踏尽无悔征程。追梦,追梦,星辰大海一生。
航天员桂海潮——
突破极限 圆梦苍穹
■本报记者 康子湛 王凌硕 特约记者 占 康
桂海潮,男,汉族,籍贯云南施甸,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
2008年,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的大四学生桂海潮,在电视机前见证了神舟七号乘组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的历史时刻。
一颗梦想的种子悄然种下,一段故事就此起笔。
时隔15年后的今天,桂海潮作为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的成员,站在了那段历史的主角之一——航天员景海鹏的身边。
作为中国首个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桂海潮也即将写下自己的历史时刻。
15年,从一名学生到与“偶像”一同出征太空,在桂海潮看来,是时代的“载荷”一直在为他加压赋能。
多年的求学、科研之路,让桂海潮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距离实现走进太空的梦想,似乎还有些遥远。新时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追梦人提供了更多圆梦的可能。
2018年,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航天员类别方面,既包括航天驾驶员,又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范围方面,既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又从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中选拔,如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学等。
得知这一消息,已经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桂海潮心花怒放。“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通过层层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队伍。
第三批预备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然而,更多的舞台和机会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预备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是短板弱项。转椅训练,普通人进行一两分钟就开始头晕、出虚汗,航天员却要连续旋转15分钟;离心机训练,相当于在胸部压上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物,即便停下来仍感觉天旋地转……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攻关,在桂海潮的努力下,他的各项训练成绩稳步提升。
野外生存训练中,桂海潮和队友们在巴丹吉林沙漠挑战生存极限。温度计爆表、狂沙漫舞,受训航天员脸上、身上、嘴里全是沙子。
晚上,桂海潮负责值班。监测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后,他躺在沙漠里看着繁星点点的星空陷入遐想。几年前,他还在大学校园里,做着航天相关课题的研究。那时,“航天员”这三个字对他来说,既神秘又遥远。如今,他就要飞向那深邃而又神秘的太空。桂海潮告诉自己:人生真的很奇妙,你的未来超乎你的想象。只要有一颗好奇心,你一定能探索到更多的未知。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飞行乘组。
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的主要职责更侧重于实(试)验项目。这些实(试)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和实(试)验项目多,实(试)验设备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桂海潮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时间,积攒着成长的能量。通过一次次磨砺,在指令长景海鹏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飞天之前,指令长问桂海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以前,遇到类似提问,桂海潮会停顿好久,因为那时候不少课目还没训扎实。现在,经过两年半的系统训练,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太空:“十年磨一剑,一朝上太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太空是一个独特而又神秘的世界,我想去发现和探索里面的乐趣。看看山川、看看海洋、看看星空,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太空足迹。”飞天之际,桂海潮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