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神十六乘组亮相 他们将创造诸多“首次”
发布日期: 2023-06-07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由三种类别航天员构成的全新乘组将出征太空,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景海鹏:中国首位四巡太空航天员
在神舟十六号任务中,第3次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带领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组成的神舟十六号任务乘组,执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这是景海鹏的第4次飞天之旅。屡次创造中国航天员飞行次数最高纪录的他,再次打破了自己的纪录。
2008年11月6日,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获“航天功勋奖章”;2012年10月1日,获“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12月26日,获“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2017年7月28日,获“八一勋章”;2018年12月18日,获“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1年11月5日,荣获第八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背后,正是景海鹏一次次追逐飞天的梦想。他说:“梦想是很重要的大学,够不着,跳一跳、努努力,就实现了。”毫无疑问,在梦想这所大学里,景海鹏足够幸福也足够努力。
距离神舟十一号任务圆满成功已经过去了7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出征太空是航天员的主责主业,为国争光是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必须时刻准备、任党挑选、再立新功。
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景海鹏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连续4年都没有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他每天的标配;70多本手册指南、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经过多年的坚持,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个全新组合,首次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种类型的航天员组成。面对两名比自己小了整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安全地把他们带上天,并安全地把他们带回来。”他常对两位队友说:没关系,别紧张,天上有我!
经过一年多的朝夕相处和训练,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亦师亦友,非常默契,任何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之间都能心领神会,团结得像一家人,团结得像一个人。“1+1+1=1”,这也是景海鹏给乘组设定的目标。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变成现实!我们的期待是,到时候请我们的科研人员端着茶杯、喝着茶,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们做实验,我们天地一起享受飞行、分享成果、共享喜悦。”对这次“太空出差”,景海鹏踌躇满志。
朱杨柱:中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继而成功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并作为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段经历对朱杨柱来说,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青年学子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故事。
“中国梦带来了航天梦。我很幸福,赶上了一个新时代。让每一位努力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朱杨柱说。
打小,朱杨柱就有一个蓝天梦。高二时,他想报考空军飞行员,班主任认为他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劝阻了他。“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高考填报志愿时,朱杨柱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博士生阶段,他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十年寒窗,朱杨柱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朱杨柱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还在尘土飞扬的深井中扛着重物爬上爬下……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材生,作为实习排长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同劳动,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其表现赢得了上下一致认可。
坚硬的混凝土并没有磨灭朱杨柱的初心。一年后,朱杨柱申请去读博士后,爱才惜才的大队长拍板通过。他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圆满完成科研任务。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
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招选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少年时代就埋藏在心里的飞天梦被再次点燃。
经过一轮轮严格选拔,朱杨柱顺利过关。看到以往隔着电视屏幕才能看到的飞天英雄,现在竟然成为自己的师兄师姐,他激动不已。
2023年5月29日,在记者见面会上首次亮相的朱杨柱,迎着全国人民的目光坚定表态:“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试(实)验工作,使空间站更加安全、稳定、高效、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位载荷专家
戴着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他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当航天英雄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二。那时他没有想到,这项神圣的职业在近20年后竟然跟他产生关联。
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心爱的科普读物,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他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
心怀理想的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后,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听到了国家招募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他心花怒放。“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那就太有意义了!”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载荷专家,成功通过层层选拔。
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但幸运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较薄。
“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他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带来的各种体验,就算是困难和挑战,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要求操作细致精准。训练中,他不但要知其然,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飞向太空前,桂海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