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神舟十六号“跨代乘组”飞向太空
发布日期: 2023-06-07
信息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今天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有力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搭载着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名航天员奔向太空。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发载人飞船。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径向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将进驻空间站核心舱,与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再现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场面。
出征
“跨代乘组”清晨出征
今天6时42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
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三位航天员迈着稳健的步伐依次走出。欢送人群挥舞着鲜花、国旗,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走在最前面的,是第四次出征太空的景海鹏。时隔7年,他要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带领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和载荷专家桂海潮两名新战友完成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
“出发!”6时4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出发命令,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在轨期间,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将继续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和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平台管理、航天员保障相关工作以及科普教育等重要活动。
实验
5项实验探索空间生命奥秘
跟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一同飞天的还有5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物资,重量约23.6公斤。在空间特有的微重力、宇宙辐射、节律和磁场变化条件下,这些项目将研究人和各种生物的存在和响应,探究生命现象本质。
继神舟十五号飞天任务启动空间站三舱科学实验机柜后,实验舱将再次迎来线虫实验。在“空间辐射暴露引起线虫发育过程DNA损伤修复及细胞凋亡影响研究”项目中,一个装载着4种线虫的线虫芯片实验盒被带上太空。科研人员将利用全自动微流控系统对线虫个体的在轨发育和损伤效应进行观测,分析长期辐射暴露对DNA损伤修复及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该实验有望为揭示长期在轨人体对抗空间辐射损伤机制、挖掘靶分子在航天辐射医学防护研究做贡献。此外,还有装载肝细胞、内皮细胞样品的“微重力环境对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细胞生长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包含8个核酸实验单元的“蛋白与核酸共起源及密码子起源的分子进化研究”等项目。
保障
为神舟飞船穿上热控“出征服”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已经开启了太空“出差”之旅,将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的在轨轮换,驻留约5个月。面对极端高低温的宇宙环境,神舟飞船如何散热,又如何保暖?一件出自航天自动化生产线的热控多层“出征服”,守护着飞船在轨的稳定运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突破了基于超轻超薄、弹性网状材料的航天器热控多层集成制造技术,实现了热控多层的批量数字化设计和自动化制造。
这件为神舟飞船定制的太空“出征服”由轻质薄膜和高伸缩网状材料组成,蓬松轻薄。不过也正因如此,在铺设和缝制过程中,会出现褶皱、多层叠放不易精准重合、裁剪后容易开散等难题。对此,研制团队通过铺缝一体设备加以解决,对热控多层内部进行仿外轮廓形状缝制,有效避免了热控多层裁剪后的开散问题,还能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铺设。
研制过程中,热控多层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也帮了大忙。这套“智慧大脑”为包裹在形状复杂设备表面的热控多层进行了数字化拓扑建模,还对整艘飞船表面的热控多层做了智能包覆、快速分块和搭接设计。
系列“神器”护航航天员安全
在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中,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从火箭发射到飞船入轨,再到执行出舱任务,火箭逃逸塔、舱载医监设备、舱外航天服等一系列“神器”,都为航天员的安全增添了重重保障。
在“航天员专车”长二F火箭飞入太空的过程中,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时刻待命。该系统的全部动力装置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承研,为保证瞬间产生巨大推力,逃逸系统全部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形似“避雷针”的装置——火箭逃逸塔承担的是飞行“前半程”的救生任务。在火箭起飞前30分钟到起飞后120秒内,飞行高度39公里以下时,如果发生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塔便会像“拔萝卜”一样,将航天员乘坐的轨道舱、返回舱从火箭整流罩中拖拽到安全区域。
起飞120秒后,逃逸塔与箭体自行分离,护航任务则由安装在飞船整流罩上的4台高空逃逸发动机“接力”。当飞行200秒左右,高空逃逸发动机与整流罩一起与箭船分离,护航使命便告一段落。
而当航天员进入太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面对复杂、恶劣的太空环境,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研制的舱载医监设备便担负起航天员“临床护士”的角色。
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生理信息数据,都由这位“临床护士”来监控,并通过遥测和通讯装置将检测到的信息传回地面,供地面医务工作者观察、分析,指导航天员应对突发健康状况。
现在,航天员的“太空行走”任务越发密集,舱外航天服的密封材料也屡次经受考验。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特种橡胶材料与工艺课题组负责人王凡表示,一件舱外航天服包含几十种形态各异的密封件,它们必须耐受空间环境,既确保密封严丝合缝,又能让航天服关节灵活自如。他和组员们攻破了一系列难题,制成了厚度只有0.4毫米的气密层产品,实现我国舱外服主气密层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揭秘
长二F整流罩有独特解锁方式
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整流罩保护着卫星、飞船等“乘客”不受外界气流、热噪声等环境影响。待完成使命后,整流罩要及时“开门”,让“乘客”安全“下车”。而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解锁打开整流罩两个半罩的方式与众不同。
目前,我国长三甲系列、长五系列、长七火箭等大多数火箭整流罩的“开门”动作,都是用火工品解锁分离。长二F火箭则比较特殊,它在国内首次使用一种机械锁式机构,这把“门锁”的特点是多点联动,有点像飞机的舱门。
为什么要选择机械锁解锁?机械锁承载力强,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具备可检、可测、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载人火箭的特殊性,决定了火箭整流罩解锁装置既要满足正常飞行,又要满足逃逸飞行,并在逃逸飞行时承受住一定的载荷压力。”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机构专业副主任师乐晨介绍,经过详细计算,研制团队确定了锁的数量、连接力和空间位置布局,最终使用5种规格共计32把锁作为整流罩解锁机构。
32把锁分布的位置、大小、间距都不同,之间通过拉杆连接,每根拉杆就如同琴弦。乐晨说,相比火工品分离解锁,这套机构要控制解锁力不能太大,锁也要足够结实,不能在运输、起吊等过程中发生大的变形。在解锁时,这32把锁要在不大于0.1秒的时间内同步解开,整流罩才能顺利“开门”。
“目前我们对这套机构全生命周期严格检验和测试,确保上箭的每把锁都满足功能性能要求。”乐晨说。
本报记者 刘苏雅 实习记者 何蕊 新华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