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跨代组合”三人就像一个人
发布日期: 2023-06-08
信息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29日11时许,东风航天城问天阁一楼,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
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特点可以用“全”“新”“多”三个字来概括。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三是“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
景海鹏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景海鹏说:“我记得在7年前,就有媒体朋友问过我:海鹏,您已经飞了三次,下一次还飞不飞?我说: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中国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为了能四度圆梦,为了能到中国空间站走一走、看一看、出趟差,这7年里,景海鹏没有耽误过训练。“4年多没有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每次出差耽误的课程都会主动补、耽误的训练都会主动加练,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我每天的标配……”
景海鹏说:“我们年龄相差20岁,可以说是一个跨代组合。但我们之间并没有陌生感,也没有距离感,更没有代沟。”景海鹏表示,乘组在一起已经训练了一年多,现在3个人配合非常默契,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间都能够心领神会,“三个人团结得就像一家人、像一个人一样,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
军校教师两年成长为飞天战士
朱杨柱曾是军校的一名教师,现在即将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任务。
“2021年初,我们三批18名战友光荣加入航天员队伍。两年多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这是事业成就的,更是时代哺育的。”朱杨柱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深深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在这次任务中,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确保空间站能够安全、稳定、高效、长久地运行。
朱杨柱表示,期待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精准的操作,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维护好每一件太空设备,开展好每一项科学实(试)验,早出、多出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贡献力量。“工作之余,我也会眺望美丽的地球家园,感受失重带来的乐趣,与家人分享我的太空体验。”
载荷专家也是我国首位戴眼镜航天员
桂海潮,这位36岁的北航教授,将成为我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他说:“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18年,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作为中国首个载荷专家参与飞行任务,桂海潮主要负责的是载荷的管理、维护、维修,从事空间科学实验。“尽管我们乘组在职责上有分工,但我们是分工不分家。每一项操作,每一项任务,我们都互为备份,共同完成。”
见面会上还有一个细节:桂海潮亮相时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这也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表示,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变得越来越科学了。“以前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随着工程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驾驶员和工程师的标准有了区分,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
相比以往乘组,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特点可以用“全”“新”“多”三个字来概括。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三是“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
景海鹏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景海鹏说:“我记得在7年前,就有媒体朋友问过我:海鹏,您已经飞了三次,下一次还飞不飞?我说: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中国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为了能四度圆梦,为了能到中国空间站走一走、看一看、出趟差,这7年里,景海鹏没有耽误过训练。“4年多没有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每次出差耽误的课程都会主动补、耽误的训练都会主动加练,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我每天的标配……”
景海鹏说:“我们年龄相差20岁,可以说是一个跨代组合。但我们之间并没有陌生感,也没有距离感,更没有代沟。”景海鹏表示,乘组在一起已经训练了一年多,现在3个人配合非常默契,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间都能够心领神会,“三个人团结得就像一家人、像一个人一样,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1+1+1=1”。
军校教师两年成长为飞天战士
朱杨柱曾是军校的一名教师,现在即将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任务。
“2021年初,我们三批18名战友光荣加入航天员队伍。两年多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这是事业成就的,更是时代哺育的。”朱杨柱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深深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在这次任务中,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确保空间站能够安全、稳定、高效、长久地运行。
朱杨柱表示,期待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精准的操作,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维护好每一件太空设备,开展好每一项科学实(试)验,早出、多出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贡献力量。“工作之余,我也会眺望美丽的地球家园,感受失重带来的乐趣,与家人分享我的太空体验。”
载荷专家也是我国首位戴眼镜航天员
桂海潮,这位36岁的北航教授,将成为我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他说:“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18年,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作为中国首个载荷专家参与飞行任务,桂海潮主要负责的是载荷的管理、维护、维修,从事空间科学实验。“尽管我们乘组在职责上有分工,但我们是分工不分家。每一项操作,每一项任务,我们都互为备份,共同完成。”
见面会上还有一个细节:桂海潮亮相时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这也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表示,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变得越来越科学了。“以前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随着工程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驾驶员和工程师的标准有了区分,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
特派记者 俱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