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飞天外 勇士上云霄
10月12日清晨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飘起了点点雪花,寒意袭人。
远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傲然矗立在发射塔架上。
北京,在航天城现代化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科技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做着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屏幕上,一个个遍布在全球各地的测控站闪烁着亮光,计算机前的科技人员神情专注,严阵以待。
大屏幕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进了飞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认真地监视着飞船的状态,记录飞船的各类数据;将自己固定在椅子上,系好安全带,关闭面窗,戴上手套,整装待发。
时间逼近9时,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进入1分钟读秒。“10,9,8,7,6,5,……”扬声器里传来清晰的读秒声,酒泉、北京、内蒙古以及全国各处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上,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地数着。
“点火!”瞬时,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拔地而起,刺破戈壁苍茫的长空,向浩瀚的天宇飞去。
飞船内两名航天员轻松自如、镇定自若,按照规定姿势紧靠在座椅上,不时翻看飞行手册。
北京飞控大厅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测量船上的数据,正源源不断地汇聚,洪亮有力的报告声接连不断:
“青岛发现目标!”
“东风跟踪正常!”
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从各测控站传来火箭和飞船的飞行参数。
船箭飞行120秒后,位于火箭顶端的逃逸塔分离。140秒后,火箭下部的4个助推器在天际间划出了四条亮丽的弧线……
9时03分,航天员费俊龙镇定地报告:“仪表显示整流罩正常分离,舷舱视景无变化。完毕!”“北京明白!”总调度肖龙一边与航天员通话,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显示器上刷新极快的数字,关注着飞船的一举一动。坐在总调度后侧的北京飞控中心主任席政,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紧地注视着来自发射场和测试站的各种信息。
发射约10分钟后,再次传来了航天员费俊龙洪亮的声音:“神舟六号报告,船箭正常分离。完毕!”
14秒钟后,一串长长的数据注入计算机。遥控机房内,软件专家欧余军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
大屏幕上,刚才十多层楼高的庞然大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拖着长长尾巴的白色线条,缓慢地开始向前延伸,在人们的目光中,渐渐地变成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消失在湛蓝的天际。
在与指挥大厅只有一玻璃墙之隔的轨道室机房内,工程师陈明便紧紧地“咬”住了飞船,瞬间报出了飞船的初始轨道,轨道专家唐歌实紧张地敲击着计算机的键盘,测控专家朱民才急切地等待他的定轨结果。
8分钟后,唐歌实准确地算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
入轨后,飞船捕捉地球,建立轨道运行姿态。稍后,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
9时39分,飞控大厅里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刹那间,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航天员进入轨道舱
今天17时31分,航天员费俊龙从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进入了轨道舱开展工作,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17时0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航天员下达了“打开返回舱平衡阀”的指令。航天员费俊龙将头顶上方的返回舱平衡阀打开。在地面指令的引导下,航天员费俊龙从座椅上起身,打开舱门,很快进入了轨道舱。航天员聂海胜注视并确认费俊龙的每一项操作步骤,同时与地面控制人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神舟六号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主要用于空间科学技术实验。在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在返回舱进行了21个小时23分钟的飞行,没有进入轨道舱工作。这次飞行中,两位航天员将在返回舱和轨道舱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六号航天员的第一天
10月13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的两位航天员创造了很多太空中的第一次。从第一次睡眠到第一次量血压,从第一次吃“大餐”到第一次“洗脸”,从第一次太空拍摄到第一次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他们在太空上的一举一动都在创造历史,都在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些看似简单行动的背后,其实是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和劳动。
两年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飞上云霄,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生活还只是“温饱”水平。在21个小时的太空漫游中,他在固定座位上坚守着,没法躺下睡眠,只吃了些小月饼,喝了些矿泉水。仅仅两年时间,费俊龙和聂海胜就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太空生活发生了“质变”,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一举进入“小康”水平。
12日晚11时左右,费俊龙首先脱下航天服,穿着工作服进入轨道舱,钻进特制的睡袋中睡觉。不要小看“这一觉”,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家吴国兴教授说,要在太空中睡个好觉,并不容易,在国外,有一半航天员的睡眠不好。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没有方向感和肢体感觉,要将四肢固定在束缚带中,以免无意中碰到仪器设备的开关。他这一觉睡得很好,差不多有6个小时。这让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科技工作者们心里感到踏实。早上4时39分,费俊龙圆满完成了“睡眠任务”,被叫醒与聂海胜一起吃“早餐”。
与神舟五号上的十几种食品相比,为让航天员在太空中吃得更好,神舟六号的食谱大大丰富。航天医学专家们为两位航天员制定了详细的太空食谱,50多种各类食品,包括香菇菜心、牛肉丸子等蔬菜、肉类和罐头,既考虑了营养均衡,还考虑到口味习惯,当然进食也颇为方便。通过科学搭配,可保证航天员在太空中主食两天不重样、副食4天不重样。吃饭时,航天员还可以喝奶油浓汤或咖啡、绿茶等饮料,还能吃上经过低温冷冻、去掉水分的水果。为调动航天员食欲,科技工作者还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创造与地球上类似的就餐环境。航天员就餐时,将食品放在具有磁性吸附作用的餐盘中,可用刀叉进餐。
早上9时53分,费俊龙把左胳膊从工作服中褪出来,拿出血压计,为自己量了血压。随后,当飞船飞到祖国上空的时候,他拿出摄像机,移动到窗口,不停地拍摄着。早上10时多,他加大了动作幅度,开始在轨道舱和返回舱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当日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他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操作各种设备,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到下午4时多,航天员已经进行了多次穿舱试验,验证了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7时23分,大屏幕上首次出现神舟六号轨道舱画面,飞控中心现场的人们十分兴奋……记者看到,睡袋在轨道舱的顶部,航天员在一旁工作;舱内并不显得凌乱,能看到色彩鲜艳的“装修板”。专家介绍说,太空失重状态下,没有上下之分。为照顾航天员在地面养成的习惯,轨道舱舱壁涂上了不同颜色,代表“天”和“地”。虽然轨道舱和返回舱内部加起来的有效空间并不大,但在设计人员的巧妙“装修”下,数百台设备各归其位,航天员工作生活方便舒适。
航天员与亲人进行天地对话
“海胜,再过两个半小时就是你41岁生日了,我非常想对你说,好运海胜,好运神六!”
12日21时32分,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空12个多小时之后,航天员聂海胜和费俊龙通过飞船天地话音通讯系统,与自己的亲人进行了第一次天地对话。对话虽然只有短短的7分钟,但是感动人心,在场的很多人,眼睛不由湿润了。
13日是航天员聂海胜的生日,他11岁的女儿聂天翔在现场为父亲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真挚的童声响彻指挥大厅,掌声刹那雷动。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说:“今天早上,酒泉飘了雪花,你带着自信、带着微笑踏上了通往太空的征程,作为妻子,我感到十分放心,同时又有一点心疼,此时此刻你感觉好吗?”
“我感觉很好,谢谢你的关心。”聂海胜说。
“家里一切很好,你放心吧,妈妈今天精神状态很好,一看到有你的画面就很兴奋。”聂捷琳说。
“好,知道了。”听到家里一切都好,聂海胜很高兴。
另一位航天员费俊龙的妻子王洁和14岁的儿子费迪也来到了指挥大厅。小费迪在现场就向爸爸提出了“请求”。
“爸爸,失重的感觉怎么样?”
“还行吧。”费俊龙说。
“爸爸,我等待你回来和我一块钓鱼。”“你拍些照片回来让我看一看。”费迪接连给爸爸提了两个“请求”。
“好的,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地球,我把它拍回来跟你一起欣赏,好吗。”
不知不觉,7分钟很快就到了,当天地通话即将结束的时候,聂海胜父女最后的一段对话别有味道。
“老爸,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了?”聂天翔问。
“感觉很好。”聂海胜说。
“我在大屏幕上看到你笑啦。”聂天翔说。
“哈哈。”聂海胜又笑了。
“很开心吧。”聂天翔说。
“这边的感觉很美妙,地球很美丽。”聂海胜说。
神舟六号航天员的第二天
秋天,北京最美的季节。
今天,10月14日。万里无云,站在北京航天城的院子里,抬头望去,一架又一架从首都机场起飞的民航飞机向西飞去,机身上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此时,在比这些飞机高度高出30倍以上的太空里,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已经绕地球飞行了39圈。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实时传到大屏幕上的画面显示,两名航天员一切正常。早上5时5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神舟六号飞船首次启动船载发动机,第一次进行了高精度的轨道维持。据航天员乘员组的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
下午4时10分左右,神舟六号传回了航天员费俊龙在返回舱刮胡子的图像。记者在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费俊龙对着舱里的一面小镜子,用剃须刀仔细地刮脸,先刮了下巴部分,再刮了两颊。刮完脸后,他把剃须刀放入绿色的个人用品包内。
4时30分左右,航天员费俊龙从座椅上团起身体,做了一个缓慢的空翻。紧接着,又往前做了一个前滚翻,聂海胜拿着摄像机在一旁拍摄。费俊龙看了聂海胜的DV,好像对拍摄的角度不太满意,又让聂海胜把摄像机尽量往远处放,然后又做了两次前滚翻。在新闻中心大屏幕上看到费俊龙这一顽皮表现的记者们不停拍照,笑声一片。
看来,今天是两名航天员比较轻松的一天。他们进一步积累了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工作和生活的经验。
当北京的夜幕降临时,太空中的聂海胜一边吃东西,一边翻阅飞行手册。费俊龙则已进入梦乡。神舟六号的舷窗外逐渐变黑,飞船飞进地球阴影。至此,他们已经经历了39次日出日落。
神舟六号航天员的第三天
今天,10月15日,星期六。2003年的今天,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直飞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清晨,京昌高速公路上,前往八达岭长城旅游的汽车川流不息。
在这条高速公路的西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依然灯火通明,神舟六号不断传回飞行数据。一条条指令也通过电波发给神舟六号。
这是神舟六号升空以来比较平静的一天,据中国航天员中心地面监测和航天员报告,两位航天员目前血压、体温等各项生理参数正常。飞船飞行均正常。从下传图像可以看到,航天员精神饱满,情绪放松乐观。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看到,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的动作越来越熟练轻松。他们一会儿穿舱,一会儿让手中物品飘在身前,欣赏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奇妙运动。
不平静的是几艘远望号测量船。远望二号传回消息,由于海况恶劣,昨晚远望二号进行了紧急转移,目前所处海域风力6—7级、浪高3—3.5米,海况依然不乐观。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说,三艘远望号测量船尽管遭遇了恶劣海况,但所有测控设备均能及时捕获并稳定跟踪神舟六号飞船,接收到的图像和话音清晰,遥控发令准确无误。
据中国航天员中心首席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介绍,费俊龙和聂海胜在神舟六号飞船里用的笔,是支特殊的笔,带有压力系统。
下午3时13分,两位航天员结束午休,费俊龙一边清洁面颊,一边戴上耳机,并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了通话。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下午4时28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两位航天员进行了天地通话。
今天,两位航天员先后开展了在轨试验、工效学评价试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各项空间科学实验进展顺利,为后续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改进依据。
(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蒋建科报道,原文为《人民日报》分散刊载,大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