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站长 姚峰
我站是我国惟一一支航天器回收部队。卫星、飞船在哪里返回,我们就征战到哪里。飞船返回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最后阶段,是整个任务成败的最终标志。如果把载人航天飞行比作一场太空接力,我们就是最后一棒。
10月16日,是我们迎接首飞航天员回家的日子。6时04分,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太空“接力棒”正式交给我们。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时刻,此时返回舱距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表面与大气层产生剧烈磨擦,发出耀眼的光芒。舱外的等离子层形成电磁屏蔽,使地面与飞船暂时失去了联系。前置雷达捕获时间只有90秒钟,能否及时捕获目标,将直接影响返回舱的安全着陆。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6时06分,清晰的报告声打破了沉寂。返回舱刚进入测控弧段,雷达操作手徐红军就一举捕获目标!6时08分,根据回收一号提供的引导数据,200公里外的测量站雷达稳稳地跟上了目标。这是一次天与地的对话,2条着陆控制指令,通过电波飞向距离地面30多公里的返回舱。“回收主电源通”、“主伞已打开”、“航天员心理遥测参数正常”、“落点预报发出”,回收二号调度里传来站机操作手和红战激动的声音。
“空地搜索开始”,6时11分,着陆场总指挥夏长法下达命令。空中5架直升机在晨曦中急速飞行,地面十余台搜索车在草原上奔驰,此起彼伏的调度口令在夜空中穿梭。一张立体搜索网在天地间展开。飞机上、搜救车上,参试官兵们紧紧盯着定向仪指示方向,急切地搜寻着。
“743号直升机目视目标”、“草原1号目视目标”,6时18分,空中、地面同时传来了报告声。只见返回舱拖着红白相间的巨大降落伞,在直升机的正前方徐徐下降,落地瞬间,4台缓冲发动机同时喷出火焰,托举着返回舱平稳着陆。此刻电台里传来航天员沉稳的声音:“我是‘神舟’5号,我已安全着陆。”我们都为亲身经历这一壮观时刻激动不已,大家兴奋地呼喊:“飞船回来了!我们成功了!”
由于跟踪及时,落点预报准确,我们创造了搜救直升机与返回舱同时着陆的航天奇迹,拍摄到飞船打开主伞,缓冲发动机点火的壮观场面。我们再次把中国人的自信写上了太空。
完成任务的辉煌是短暂的。在这辉煌的背后,是平凡,是艰辛,也是牺牲和奉献。载人航天事业赋予了活动测控回收部队特殊的使命,特殊的使命铸就了我们着陆场站这个特殊的集体,造就了一批批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官兵。
在追星赶箭的征途中,我站官兵每次一出去就是好几个月,遇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逢年过节不能阖家团聚,家人生病不能回去照顾,亲人病故不能回去料理。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坦然处之。当然,困难对谁都是障碍,有人把它挂在嘴上,但我们把它踩在脚下!
建站35年来,我们17次赴四川盆地,两闯云贵高原,六上新疆戈壁,五进内蒙草原,行程120多万公里,圆满完成了3次气象火箭、6发导弹飞行末端的测量任务,完成了16颗返回式卫星、5艘“神舟”飞船的测控回收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回收航天器没有失败纪录的国家。
(本文为在2003年11月7日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会(北京)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