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7日电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的返回舱平稳着陆,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满结束。对于中国在航天探索领域再次取得重大成功,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专家、学者均表示热烈祝贺,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与中国开展航天合作的热切期待。
中国成就令人赞叹
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官员卡尔·博格奎斯特对中国天宫一号与神八飞船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说,这一成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中的重要一步,将为中国进一步提高载人航天水平提供宝贵经验。博格奎斯特说,欧航局为中国再次取得成功感到高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基础坚实,其每次进步有目共睹。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航空航天系统教授弗兰克·扎载拉指出,此次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证明中国实施大型太空项目的能力,“这一重要成就说明中国的能力远远超出西方许多人的预期”,作为航天领域的研究者,“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美国太空政策专家、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里兹认为,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使中国朝着2020年前后拥有自己的大型空间站这一目标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太空能力方面,中国已位居顶级航天国家之列。
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说,不管在白天还是夜晚,中国均成功实施了交会对接,这令人印象深刻。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整个对接测试中表现得完美无瑕,表明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已具备高水平的计划和执行能力。
俄罗斯航天署主办的《航天新闻》杂志的评论员伊戈尔·利索夫表示,此次交会对接试验顺利结束,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顺利实现“跨越性”发展。开展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强大综合实力的体现。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瞩目。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机械学院地理空间与航天技术系的约翰·齐埃玛教授强调说,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中国的这一成功感到高兴。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被中国的太空探索成就所鼓舞,中国的成功将鼓励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着手研究与太空探索相关的科学技术,比如发射小型卫星等。
分析原因 展望未来
意大利学者扎载拉说,中国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中国早已开始积极准备实施雄心勃勃的航天项目。交会对接的成功说明西方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中国人照样能够做到。这一成就将推动欧洲专家对中国的太空探索进行深入研究。中国数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和圆满完成此次交会对接,体现出中国对太空探索机制的深刻理解。
俄罗斯评论员伊戈尔·利索夫指出,从发射载人飞船到尝试建设空间站,俄美用了约40年时间,而中国在发射3艘载人飞船后将具备建设空间站的技术条件。利索夫认为,除高效率外,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经济性”也让人称道。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显然借鉴了成功经验,采取务实态度,从具体国情出发,合理投入人力财力,“精打细算”地实施本国的空间站项目。
全球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17日刊登文章赞扬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新成就,认为完成对接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并认为中国的航天机构可以很好地整合太空探索所涉及的各方面资源,有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前发展。而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加强航天研究的坚实后盾。
展望未来,欧洲航天局的博格奎斯特表示,欧航局认为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意大利的扎载拉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在航天研发领域显著增加投资,这对世界航天业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中国的成就为其参与重大国际太空项目铺平了道路。
俄罗斯的利索夫说,中国具备强大经济实力,并在航天器交会对接等技术上取得快速进步,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将为人类探索太空作出更大贡献。
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中提到了中国的太空望远镜和太阳探测等一系列新计划,认为中国将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更多成就。
“正说”“反证” 热议合作
肯尼亚学者齐埃玛说,非洲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空间技术来快速发展自己。要实现空间技术的发展,非洲需要更紧密地和中国合作。
他解释说,今天的非洲人已不再把某国探索太空看做是冷战时期大国间的争夺战了,“我们把太空技术看做一个工具,一个用来采集足够的数据、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的工具。目前非洲国家缺乏航天科技人才,只有借助于非洲和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为中国的空间成就取得重大进展而感到高兴的原因”。
意大利的扎载拉表示,一个国家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快速进步还体现在航天教育合作方面。他说,意大利与中国在这方面的合作很多。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目前已与中国的太空研究机构签署了一系列交流协议,交换研究生计划正在实施中。
美国的弗里兹指出,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已经走过50多年,开展过登月、建设国际空间站等重大项目,有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我希望中美两国将来能在太空领域展开合作”。焦立中也表示:“我希望中美两国将来能在太空领域合作,在民用太空领域合作符合两国利益。”
《自然》杂志在文章中提到中国在太空研究中与欧洲进行的合作。文章援引欧洲航天局官员菲利普·埃斯库贝的话说,欧航局“对此非常欢迎”。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期《自然》杂志专门发表了一篇社论,批评了某航天大国不愿在太空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态度。
社论说,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力量不断壮大,带来许多国际合作的机会,但该国却不愿在太空领域与中国合作,如该国某议员试图推动立法,连两国科学家的一些会议接触也要禁止。社论认为该议员在评价中国太空计划时使用的是“没有帮助的冷战语言”。
社论说,在中国不断发展而该国自己的太空计划却正受经济形势影响时,不愿与中国合作会更多地伤害这个国家。如果开展合作,这个国家会更多地帮助自己。社论认为,太空探索成本高昂,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向前发展。(执笔记者:栾海;采访记者:王星桥、宋晨、耿锐斌、黄堃、任海军、舒适、报道员伊戈里·谢列布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