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永华接受本站记者采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9月29日】本站记者9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执行本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永华。
本站记者:张副总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发射场系统在交会对接任务中主要完成哪些任务?
张永华: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发射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场区各项工作的统一组织指挥;火箭的组装、测试、加注及发射;为目标飞行器和飞船的组装、测试及发射提供保障,组织实施测试发射。
本站记者:为保障交会对接任务,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作为发射场系统的总体设计单位,主要对发射场系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技术改进?
张永华:与之前的载人航天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风险性更大。围绕交会对接和这次天宫一号任务的新状态、新需求和高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发射场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其中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优化了测试发射流程。发射场系统通过近两年的充分论证和技术协调,提出了新的测试发射流程,将天宫一号由“两次扣罩”改进为“一次扣罩”,有效提高了测试发射效率。
二是实现了加注扣罩集成保障模式。发射场新建了飞船加注及整流罩装配设施,采用了“加注+扣罩”集成复用的创新方式,显著提高了流程的安全可靠性,实现了集约、高效的建设目标。
三是进一步提高了测发指挥的信息化水平。着眼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和后续任务需要,发射场通过广泛应用信息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了新型载人航天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显著提高了测发指挥的信息化水平,为任务组织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是研发了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综合保障集成系统。利用国际领先的保障性和可靠性分析评估技术,建立了脐带塔电缆摆杆、活动及升降平台、加注供气、指挥监控等70个关键系统的630个可靠性模型,摸清了发射场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和保障能力,安排了80多项可靠性和保障性增长技术改进,大幅提升了测试发射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
本站记者:为了确保天宫一号平安出发,发射场系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永华:围绕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确保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发射场系统积极适应技术状态变化需求,大力加强地面设施设备适应性改造和可靠性增长研究,发射场综合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全力确保天宫一号发射顺利升空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本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特点需求,我们对发射场地面设施设备进行了适应性改造设计,对参试的上千台套设备进行了全面体检与复核复算,对60多台套重要设备进行了升级论证设计,新研发了脐带塔电缆摆杆系统、脐带塔整流罩空调系统、共用光纤转发系统和高压混气气源系统等一系列关键系统和重要设施设备,提升了测试发射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发射场测试发射和技术保障能力。
本站记者:本次天宫一号任务为什么从“两次扣罩”测发流程改为“一次扣罩”流程,发射场系统主要完成了哪些改进措施?
张永华:随着技术的改进以及产品可靠性的提高,为了缩短产品在发射场的测试时间,发射场将原来的“二次扣罩”改成了“一次扣罩”。
针对发射场技术状态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我们对发射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为满足扣罩测发流程改进需要,对脐带塔进行了多项适应性改造;新建了航天器加注扣罩设施,实现了加注扣罩一体化创新保障模式,省去了天宫一号在两个工位之间转运的复杂工序和状态转换,显著提高了流程的安全可靠性,也节省了大量建设经费;同时对发射平台、电缆摆杆、加注供气、空调和供配电等关键系统和设备技术状态进行了全面复核复算梳理,共进行了50多项的研制建设,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刘爽 冯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