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9月29日】2011年9月29日,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即将发射之际,本站记者专访了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请他就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系统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天宫一号开展的相关实验情况进行介绍。
航天员系统担负着选拔训练满足交会对接任务飞行乘组的重要职责
陈善广介绍说,在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系统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一是为交会对接任务选拔、训练出适合任务要求的飞行乘组,这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很快就将完成乘组选拔;二是要为航天员在交会对接任务中提供医学监督和健康保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航天员能够执行好空间交会对接飞行任务,完成好交会对接,特别是人工控制方面的任务,这是赋予航天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我们还专门研制了满足交会对接任务的各种设施设备。
面向载人航天工程从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过渡,航天员系统将有针对性的开展航天医学实验
陈善广说,这次交会对接任务对于航天员系统意义重大,工程除了要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之外,还面临着从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过渡。在之前神舟五号至神舟七号飞船的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系统圆满的完成了历次飞行任务,但并不意味着全部解决了“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次航天医学实验更重要的是为了面向今后中长期飞行当中,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研究,所开展的比较系统的航天医学研究也都是围绕着人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当然也包括其中的机理机制问题,比方说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心血管的变化、神经系统的变化以及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的变化,这些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载人航天领域,中长期飞行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相关的平台技术,为将来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做好准备、奠定基础。
周密制定航天员训练计划与任务处理预案,确保明年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实施
陈善广介绍说,为确保明年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航天员系统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技术角度来讲,一方面是执行任务航天员的选拔、训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制定相关的医学保障方案和措施,尤其是在明年的神舟九号或神舟十号任务中,航天员要参加飞行,并且要完成有人控制的交会对接任务。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由于航天员活动的空间增大,可能导致空间运动病的发病概率更高,所以要求航天员在身体各方面都要做好准备。医学方案、应急处置预案要做到合理可行,从而保证航天员以良好的身体、心理机能素质来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最后一方面就是在我们之前所说的航天服、航天食品等物资保障上做好准备,以及为航天员训练专门研制的各项大型设备设施,比如适用于交会对接任务的手控交会对接模拟器,还有飞船轨道舱与天宫一号对接后形成的组合体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并且对原有的综合训练模拟器进行改进和改装,这些工作都在进行中。
在航天员训练方面,主要开展了首批航天员以及第二批航天员的训练。特别是针对新加入航天员队伍的第二批航天员,我们对其课程安排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尤其是两名女航天员,有可能会参加神舟十号飞船的飞行,也就是说要与首批的男航天员进行搭配,所以在训练的科目设置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整。目前参训的所有航天员热情高涨,精神状态良好,心理和技能都是满足任务要求的,我相信未来他们都能够圆满的完成任务。
“天宫一号”设计工效学要求高,部分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项目参与实验
陈善广介绍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由于要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对医学和工效学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后将成为航天员长期居留的场所,从空间上讲,已经是以前飞船的好几倍了。所以对于其空间的布局,能否适应人类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从它的人机界面、功效的设计以及环境是否符合要求,包括它的气体环境的品质以及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都要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组合体之间接口的问题,例如舱门的大小,以及穿越之间的功效要求,是不是适应于人等等,都要进行评价,这些都与以往纯粹的飞船是不一样的。
陈善广说,为了后续中长期任务的开展,这次交会对接任务中会有部分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项目参与实验。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中第二个阶段的研制,第一个阶段是非再生式(携带式)生命保障系统。也就是在短期飞行里面,航天员在天上所消耗的物质。包括吃的喝的,都是由地面携带上去的,不经过任何处理,这样一旦消耗和用尽,就必须返回地面。这种方式对于长期飞行显然是有制约的,由此而引发了第二代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也就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目前主要是物理化学生命保障研究,包括将废水、污水处理成能够饮用的纯净水。另外还可以从水中提取氧气,形成再循环,当然还有二氧化碳的收集、还原、浓缩等技术。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物质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得到利用,对我们长期飞行来讲可以大大的节省资源,节省发射的重量,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我们马上面临着从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转变和转换,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攻破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以便我国在空间站建设的时候,可以有一套长期供航天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平台。(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