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载人深潜,都是重大科技工程,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种高新技术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仁和表示,我国始终立足于自主创新,航天载人工程20年的发展历程和载人深潜技术的突破,都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太空漫漫,沧海茫茫。面对地球上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日渐匮乏的资源能源,探索宇宙、开发海洋,不仅关乎人类的梦想,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张柏楠眼中,“神舟”飞天,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是我们为子孙后代迈向太空赢得的一张‘船票’”。
“‘蛟龙’潜海,为认知海洋开创了新途径,为开发海洋提供了新支撑,为利用海洋聚集了人气,更为保卫海洋积累了软实力。”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直言。
除了上天入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捷报频传,实验快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抢占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我国在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等关键领域部署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了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高新技术领域的每一次梦圆,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领域。
“当第一颗卫星升空时,没人能预想到未来GPS定位系统能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张仁和说,“蛟龙”的语音通讯声像传输系统也已在青岛奥帆赛的水下通讯中得到运用。
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使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究开发人员总规模、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率、发明专利授权量等跃居世界前列,超级水稻、超级计算机等重大创新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出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