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11时许,中国航天员驾驶神舟九号踏上与“天宫”的相约之旅。
此时,两个飞行器以每小时28000公里(即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向祖国上空飞来。
航天员刘旺操控神九,成功实施手控交会对接
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舱内做好了一系列对接前的准备,整理装备,调整坐姿。乳白色航天服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指挥台前,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着。
“神舟九号,我是北京,发送手动控制允许指令,开始手柄试操作”。
“神舟九号报告,平移手柄试操作正常。”
“神舟九号报告,姿态手柄试操作正常。”
无形的电波在北京中心与千里之外的航天员之间架起一道“天地通道”,预示着一个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
大屏幕上,端坐中央座椅的航天员刘旺左手紧握调整飞船方向的平移手柄,右手则把握着调节飞船姿态的姿态手柄,他神情自若,密切地观察着飞船仪表参数和对接图像,不时轻轻地拨动手柄。每个动作都举重若轻。坐在他两侧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则密切关注着仪表盘上各种参数的变化。
12时46分,调度有力的声音再次传来:“各号注意,手动控制接近正常。”
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神九飞船与天宫摄像机拍摄的对接全过程。只见神舟九号张开蓝色翅膀,缓缓前行,正期待着一次历史性的拥抱。
“神舟九号,我是曙光,操作正常,请保持。”
“神舟九号明白。”
中间大屏幕上,“天宫”、“神九”一前一后,像一对如约而至的恋人,开始寻找心上人所在的位置。
地面操作台前的显示屏幕上,各种数据不停地刷新着。科技人员目光专注,手指快速敲击键盘,接收指令,比对数据……空气似乎在一丝丝凝固,飞控大厅一片沉静。
12时48分,千里之外传来了航天员洪亮的报告声:“神舟九号报告,人控停控置位。完毕。”
几分钟后,报告声依次响起。“对接机构捕获,对接机构正常。”
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掠过我国青海一带,神舟九号对接机构上的3把捕获锁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上的3个卡板器咬合后,实现对接机构捕获,天宫、神九发出的指令链穿梭在天地之间。
大屏幕上,两个圆形的对接机构缓缓旋转,紧紧地扣在一起。茫茫太空中,高速运转的它们在这一刻拉住了对方,相拥在一起。此时,组合体正掠过甘肃、陕西上空。
“神舟九号报告,仪表显示对接完成,完毕。”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根据北京遥测数据,天宫一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手控对接正常完成。”
大屏幕上,三名航天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next]
对接成功对未来空间站建设意义重大
“此次手控交会对接的成功,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告诉记者,这表明我国已经完全具备完成手控交会对接的能力,对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意义重大。
手控对接的成功实施,首先在于航天员的状态。三名航天员6月18号下午5点进入组合体,面临失重状态及密闭环境,此时人体体液重新分布,会产生空间错觉,一般来说对空间环境适应需要3天。
陈善广说,神九航天员只用了不到一天就基本适应了空间失重的环境,顺利度过生理适应期。
这首先是航天员依靠顽强意志,主动适应,按照地面反复训练养成的习惯、方法调整自己对空间的判断和控制。
同时,地面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地面医生对航天员密切监视监测,通过天地通话发送医嘱,指导其进行药物干预、防护式锻炼;利用天地对话手段,针对航天员进入天宫后的心理应激包括兴奋、定向错觉等等,给予航天员心理支持。
“通过航天员与家属、战友、教员等的天地通话,为航天员提供支持,对航天员克服社会隔离感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善广说。
其实,为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天地间的准备工作在此前已经开始。6月23日晚,航天员们开始撤离准备,他们离开天宫一号,做好天宫前舱门关闭、检漏工作,返回神舟九号,并将对接通道建立起来。
6月24日早晨,对航天员健康的检测监测工作展开,结果显示,航天员身心健康良好,为手控对接任务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针对此次任务的航天员在轨训练,包括手柄实际操作前的试操作也在同时进行。
与此同时,一支涵盖航天员教员、有飞行经验的航天员、专家的地面支持小组各就各位,各种预案已经完备。这些专业队伍,都在为航天员操控保驾护航。在各个测控站点,测控岗位的工作人员严守使命,为手控交会对接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
航天员可能需临机处置40多种故障
“总体来讲,手控交会对接涉及的环境比较复杂,需要航天员认知判断的内容多,对操作精度要求高,对心理稳定性要求高。”陈善广这样概括手控交会对接的难度。
他说,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的过程中,航天员要操作姿态和平移两个手柄,实现6个自由度12个方向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不仅面临空间心理压力,而且从做出判断到操作手柄的响应与输出,再到飞船的响应输出,都需要时间响应。也就是说从发出指令到感受飞船姿态改变,中间有时间延迟,需要航天员根据实际情况,临机处置,这对航天员是个不小的挑战。
北京飞控中心总师童斌告诉记者:“这次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状态新、安全标准高、涉及支持面广、天地协同要求高,有了航天员的参与,不确定因素增加,无论对飞行器、航天员还是飞行控制,都是极大的考验。稍有偏差,整个任务将功亏一篑。”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表示,在手控交会对接实施过程中,航天员可能面对各种工况,比如阳照区、阴影区等,同时也可能遇到其他一些情况,比如发动机可能产生的干扰等等。整个交会对接过程中,有可能需要航天员处置的故障约40种。这些故障一旦出现,需要航天员准确判断、识别和处置。[next]
航天员再进天宫,返回地面前还将手控撤离
为了完成这次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吴斌介绍说,地面训练设备与实际操作环境存在差异。为克服交会对接中的种种困难,在地面训练过程中,交会对接技术训练包括了很多科目。
比如,航天员驾驶飞船实施交会对接,需要飞船的速度、姿态、视线等满足一定条件。在地面训练中,在对接偏差设置上就体现从难原则,故意将飞船稍微拉偏,这对航天员掌握技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为提高训练难度,在训练过程中,还人为对环境增加干扰,比如增加通话噪声,或者制造一些偶发事件来考验航天员,让他们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准确实施手控交会对接。
据了解,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后,三位航天员再进天宫,在返回地面前,还将进行手控撤离,这是一个完整的手控过程。再次进入天宫后,航天员将继续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孙秀艳 余建斌)
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发布日期: 2012-06-26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孙秀艳 余建斌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