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这座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伴随着一阵巨响,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携带着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这意味着我国空间站建设再次迈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一步。
这里,曾经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和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
今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这里一飞冲天,我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
1个月后的5月29日,天舟二号扬帆起航,与“天和”成功牵手,再一次创造中国奇迹……
从“一号”到“三号”,这座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茁壮成长,综合测试发射能力不断跃升,已经形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如今,这里迎来一个全新标签——“天舟”母港。
艰苦奋斗,南海之滨描绘通往星辰大海的壮美蓝图
运载能力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的重要体现,按照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规划,运载能力更大、可靠性更高、更绿色环保的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在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两型火箭的研制并投入使用,需要配套建设与其相适应的航天发射场,而我国现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个航天发射场,其地理位置在大直径火箭运输、火箭飞行残骸落区安全等方面均不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要求,文昌航天发射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2007年8月,经研究决定,我国批准在海南文昌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起建设、管理、使用的重任,从此西昌航天人继“出大漠,进山沟”之后,再次开始了一场“出山沟,闯海岛”的艰苦二次创业。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屡之者知。现如今,漫步文昌航天发射场内,落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美不胜收的景象:碧海蓝天下,两座高大的塔架巍巍屹立,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指挥控制大楼……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这座国内最年轻发射场的勃勃生机,彰显着国际一流航天发射场的气象。
然而,诗情画意背后,西昌航天人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超乎常人想象。发射场建在海边,高温、高湿、高盐雾,气候炎热,毒蚊毒虫毒蛇多,台风暴雨多,建设人员住在移民搬迁后的小学宿舍、民房及活动样板房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据创业者们回忆“发射场的毒蚊毒性特别大,遭毒蚊咬伤后,先出现肿包,再形成硬块,长出水泡,流水,奇痒无比,20天左右才能痊愈。”
面对创业初期极端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西昌航天人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中心党委一致决策,边建设边部署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用“出大漠,进深山”时期的创业故事教育鼓舞科技人员。虽然环境极端艰苦,但创业者们始终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思想稳定,战高温、斗酷暑、住板房、抗台风,加班加点连轴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一身汗,喊出了“日晒当保健、台风当风扇、暴雨当流汗,革命加拼命,决胜五百天”“宁可倒在工地上、绝不躺在病床上”的震天口号。
2014年,经过将近6年的艰苦奋战,两个发射工位顺利通过验收,其他项目也陆续竣工、7月、9月,发射场先后经历了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和强台风“海鸥”的严峻考验。一座崭新的充满着现代化气息的发射场在南海之滨拔地而起,在海风椰林中傲视苍穹,静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向天图强,“天舟”母港不断创造“太空快递”中国速度
翻开历史资料,一幅西昌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画卷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5、4、3、2、1!点火!”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长征七号遥一运载火箭从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约603秒后,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文昌发射场一举成名!
作为我国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比大家熟悉的“神箭”——长征二号F提高了近60%,是未来执行空间站建设任务的主力运载设备,也是“天舟”任务的御用火箭。长征七号的成功首飞,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顺利开局,也为后续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随其后,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火箭再出征。19时41分,携带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剧烈的轰鸣中拔地而起,实现了“零窗口”发射。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的收官之战。
2021年5月29日,地标中国文昌,夜漫南海,圆月当空,托举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夜色中静静屹立,“快递小哥”静等着完成自己的第一单业务。远离地球,空间站里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由货运飞船及时送达。20时55分,火箭点火升空,在距离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30天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向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发出了第一件快递“包裹”。
这一天,距离天舟一号任务用了整整1500天。
时间的指针轮转到今天,搭载着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这里点火起飞,携带着100多套货运包发往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组合体所在轨道,经对接合体后,将为后续驻空间站航天员补给工作、生活的各种物资,中国空间站距离完成更近了一步。
而这一天,距离天舟二号任务仅仅用了114天。
“从长征七号首次试验飞行,到天舟三号顺利升空,6年的时间,仅仅够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儿童,但文昌航天发射场却跨越式成长为举世闻名的“天舟”母港,弹指一挥间,声震寰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自豪地说。
三、创新超越,年轻发射场朝着世界一流不断加速迈进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
坐标系上,一条代表国家飞速进步发展的跃升曲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稳步上升;坐标系上,另一条代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曲线,随着“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的点火升空不断向上加速延伸。两条曲线的交会处,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金字招牌”清晰可见。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文昌航天发射场独具优势、堪当重任:一是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同等条件下能够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升15%以上;二是射向宽、安全性好,火箭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均为海域,残骸落区均在海上;三是海运便捷、可行性强,能够解决铁路、公路和空运均无法运输大尺寸火箭的难题;四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是我国首个全面采用液氢、液氧、航空煤油等新型推进剂的发射场。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发展,文昌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建成了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航天低温加注系统,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指挥操作队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使用和管理经验,实现了加注全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了测试发射的信息化和集约化,目前已经具备多型号火箭和航天器并行测试发射的能力。
从长七、长五一鸣惊人到天舟一号寰宇太空,从长五遥二痛心失利到908天后“胖五”复飞,从长五B首飞拉开空间站大幕到我国首次行星探测火星登陆,从嫦娥奔月、长八首飞再到长七改发射、天和核心舱问鼎苍穹、天舟三号顺利升空……经历过失利的消沉,也感受过成功的喜悦。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一发发大火箭腾飞茁壮成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随着中国航天的由大向强,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未来,中国航天还将迎来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很多都将以文昌航天发射场为舞台。“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后续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按照国家航天发展规划,围绕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工位等重大工程开展配套设备设施建设,为中国航天未来的深空探测、行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提供强有力支撑。”展望未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