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太空“出差” ,如何保持最佳心态?
发布日期: 2021-07-29
信息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直至今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入驻核心舱组合体已经超过四十天。在长时间的密闭空间下对庞大的航天器系统进行管理、操作,这对于航天员的身心挑战无疑是巨大的。为期三个月的“太空出差”即将过半,在此期间,航天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挑战?他们该如何应对?又有哪些措施能够为其提供帮助呢?
长期太空“出差”,心情怎样?
在太空“出差”,长期的密闭、隔离及飞行中很大的不确定性,向航天员提出了巨大的心理挑战。虽然飞行前的心理选拔可以帮助挑选更适合任务的人选,但仍无法排除长期飞行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风险。在与地面环境完全不同的太空环境冲击下,航天员的心理需求、精神状态、情绪反应、交流沟通等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甚至形成心理障碍。
俄罗斯航天员瓦雷里·玻利雅可夫在提起自己的太空之旅时,曾说道:“会觉得自己与世隔绝,就像一头扎进了撒哈拉沙漠却找不到出路。”
忧虑、厌倦、烦闷、抑郁等是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状况,更严重的可能出现“幽闭恐怖症”。初期时,人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慌,由此带来危机感和压抑感,偶尔会产生透不过气、空间在不断压缩等错觉,出现脉搏增加、呼吸急促、皮肤湿冷等生理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处于封闭空间则会导致心理压力加大、身体不适等症状的恶性循环。
航天员心理支持,总师有话说
由此看来,减轻、缓解、排除航天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保障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健康,从而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航天员在轨期间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访谈中,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提到,“在轨期间,我们采用了社会心理支持、专业心理支持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相结合的模式来为航天员提供心理帮助。”它们都有哪些具体举措呢?
社会心理支持
社会心理支持的措施主要包括上行新闻视频邮件、亲友双向视频通话、随船上行心理支持物品以及节日、生日天地互动宴会等,通过日常性地提供对情绪和社交有意义的信息,从心理角度重新构建航天员乘组的生活环境。据了解,此次“神十二”航天员乘组能够定期收看到《新闻联播》等节目,浏览主流媒体的镜像网站,地面也会根据他们的需要更新上传娱乐资讯。
在核心舱组合体中,凭借着地面与航天器间架设起的无线通信信息通道,航天员能够与他的家属、亲友、领导、战友等很熟悉的人进行天地通话,在漫漫太空中,感受到来自地面的关怀与温暖。
2016年10月24日是“神十一”航天员组进驻天宫二号的第6天,这一天恰逢是航天员景海鹏的50岁生日,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接受到了来自地球的祝福。
专业心理支持
专业性心理支持主要由地面的心理专家提供,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监测与干预手段。具体包括固定时间的常规性通话和在航天员提出需求时的随时性通话两种。天地心理专家通过与航天员一对一地进行心理访谈,评估航天员的睡眠状况、认知功能、应激状况、人际关系和乘组动力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同时,会在舱内为航天员专门配备休闲娱乐设施,他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看电影、听音乐、阅读喜欢的书目。此次,还为“神十二”航天员乘组配备了具有心理支持作用的投影机,口琴、笛子等个人娱乐物品。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航天员在此系统中能看到他的家人、他熟悉的地面生活场景、地球自然风景等,让心情得到舒缓、放松,在熟悉的环境下获得安全感与愉悦感。
自我心理调适
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自我心理调节自然是不可或缺。他们能够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这主要得益于日常训练时进行的航天员专业心理训练。心理教员会对航天员进行心理放松、心理应激反馈、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训练,比如教授肌肉放松、想象放松、自我催眠和心理暗示等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导他们放松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帮助缓解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针对此次“神十二”航天员乘组在轨三个月的长期飞行情况,在地面训练期强化了乘组间的心理相容训练,彼此心理支持和自我心理调适技能的整合训练。
(责任编辑:刘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