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教育 > 太空课堂 > 太空授课 > 媒体报道
东方教育时报:“太空授课”可否给课改以启迪?
发布日期: 2013-07-12
信息来源: 东方教育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2013年6月20日,必定会被浓墨重彩地写入中国乃至世界的航天史、教育史、科普史、信息与知识传播史、天地通信技术发展史……天宫一号上那堂妙趣横生的太空授课所产生的巨大效能,眼下还难以估量,不过仅仅从课前无数孩子向“亚平姐姐”那些五花八门、异想天开的发问,从上课过程中学生们与“亚平老师”天地间那些精彩对话,便不难想象这堂堪称举世无双的“顶级课程”,会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播撒了多少科学的种子,留下了何等新鲜的刺激,释放了何等强烈的向心力。更可以断定,在距地球最高最远的教室里传来的每一个信息,每一个教学相长互动环节乃至每一个生动有趣的细节,都将会点亮无数智慧的火炬,唤起无穷的想象力,激发无尽的创造力。谁会怀疑,未来众多杰出的航天员、科学家、工程师……就在今天听课的孩子中间呢?

  这里,若要对太空授课所辐射的能量及其实际效果做出评估,显然力所不逮。但却想到了一个可以引申开去的话题:该如何由这个特殊的课堂教学受到启迪,进一步尝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革新传授基础知识的模式,调整各种学科门类的教材结构,提升教学技巧和教育水准?对太空课堂而言,毕竟不可能常设常开,但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授课教师、一流的科学实验、一流的课程设计……让莘莘学子分享、共享,能否成为一种常态?

  说到“分享”“共享”,便联想到一个名叫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这个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哈佛大学MBA 学位的“奇人”,在美国创办了一个可汗学院。起先他是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试着把自己制作的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教学视频放上网络,不料受到广泛欢迎,于是便陆续制作了2300多部教学视频,创造了一名教师一台电脑即可向上千万学生授课的神话。可汗的教学视频,每个播放时间约十分钟,大都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成为免费共享的高品质教材。目前,美国某些学校已采用回家不做功课,看可汗的视频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学懂的学生去辅导其他学生的方式,从而催生了“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比尔•盖茨曾说,可汗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我和孩子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因而有专家认为,可汗学院的成功,对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抗议和挑战。可汗被《时代》列入2012年影响世界的百人榜,被公认为全球教师界的超级巨星。尽管也有专家认为可汗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但无论如何,他的成功确实有助于我们审视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缺陷和短板,他的创新精神也无疑可以激励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既开放又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有人把21世纪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纪”,未来的数十年可能会对沿袭至今的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等传统教育体系发起颠覆性的冲击,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据悉,IB课程(国际文凭课程)设定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探究者、博学者、思考者、交流者、冒险者,培养学生知识渊博、讲规则、有爱心、思想开放、良好平衡、善于反思,成为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事实上,这样的目标正契合时代潮流、国际趋势,对我们的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及其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都不无借鉴和启迪意义。
   
  所以,当我们为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成功而欣喜、庆贺时,更需要的恐怕是要从中引出诸多思索,触类旁通地审视现在教育与教学方式的短板;或者说,不仅就事论事地谈论“太空授课”本身,而是能由此促使我们更注重借鉴“他山之石”,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摸索、尝试,甚至像可汗那样创新乃至颠覆性变革,以此大力推进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中小学的教学品质。若能这样想、这样做,或许就能获得太空授课的另一项积极成果,甚至是一项意义更为普遍而深远的成果。 吕怡然

信息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