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华社记者王晔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突破了交会对接技术,首次成功运营管理了中国第一个载人空间实验平台,首次实现了空间飞行器组合体的建造运行、控制与管理,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进驻在轨长期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并在其中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首次将中国女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为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工程成果丰硕、意义重大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称,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指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接成一体的技术,是完成航天器在轨组装和在轨服务,航天员乘组天地往返,物资和燃料补给,空间营救等空间站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对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图2: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图3: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批准实施工程研制建设工作后,工程总体与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及空间实验室系统经过七年多的研制和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四次飞行任务,圆满实现了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四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两次人控交会对接。首次成功运营管理了我国第一个载人空间实验平台,首次实现了空间飞行器组合体的建造运行、控制与管理、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进驻在轨长期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并在其中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首次将我国女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全面完成了预定任务目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
一是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设计了科学合理的交会对接飞行方案;突破了交会对接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突破了对接机构设计、分析、试验与制造技术;突破了交会对接自主测量技术;突破了航天员人工运动控制和交会对接技术;掌握了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设备研制与试验技术。
二是研制了高可靠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在原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共同构成我国首个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功能完整、可靠性、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研制了中国首个试验性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建成了支持航天员在轨中短期驻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突破了新一代空间电源、航天器姿态控制、长寿命载人平台、组合体控制与管理等一系列技术。
四是大幅提升了载人航天发射、测控和着陆回收综合保障能力。发射场测试发射流程进一步优化;构建了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陆海天基一体化测控网。
图4: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任务顺利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图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进驻天宫一号
图5:航天员刘旺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
图6: 神十航天员成功开展太空授课,本次任务利用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完成数据传输,
在天地测控通信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工程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应用广泛
工程的顺利实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建成了我国首座试验性空间实验室,拥有了可靠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为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项目的成功实施,产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意义。科学优化的交会对接方案,实现了交会对接飞行验证子样倍增,减少了一次无人飞行。将目标飞行器与空间实验室统一设计,研制成功了试验性空间实验室,大幅提高了效益、加快了进度。
交会对接工程突破和掌握了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强了我国航天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能力。
自主研制了具有国际一流的交会对接地面实验设施设备,提升了我国航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了2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4项二等奖,获得133项发明专利及63项其他知识产权。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表示,航天技术本身在民用领域和我们的经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天宫一号上就装载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光谱成像仪,高光谱成像仪在国土资源探测、海洋应用、林业应用、水文生态监测、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在矿物的调查、矿物识别、城市热感效应监测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为我们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最近为余姚的水灾和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遥感资料。
图7: 甘肃北山天宫一号高光谱数据矿物分布图
图8:空间实验获得激光衍射科塞尔线图案和晶体形态图像
另外,在空间材料科学方面,利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复合晶体生长实验利用微重力环境为光子晶体器件研制提供实验数据;带电粒子辐射探测器在空间环境和物理探测方面发挥了作用;轨道大气环境探测器,电离层扰动探测器,比较全面的对载人航天大气环境进行了探测;对中德合作的生物培养箱返回样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未来高等植物的栽培,空间环境下的生物行为影响,损伤遗传变异等情况,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赵光恒介绍说,在交会对接过程中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成果,这些创新技术在带动我们航天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够造福于民。
载人航天团队的拼搏努力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最佳诠释
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余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在谈及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时说,作为载人航天队伍中的一员,有四点体会:第一是荣誉使命,国家利益至上,载人航天队伍是航天的窗口和代表。第二是无私奉献,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三是独立自主,这也是载人航天发展的一个特点。第四是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保护航天员安全是我们的目标和任务。
曾在神舟九号任务中成功执行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操作的航天员刘旺表示,载人航天团队中每位同志的扎实工作是航天员圆满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正是每位同志都自觉地把载人航天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有了工程的顺利推进。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是航天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开创国家发展的新局面。
发展载人航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
周建平总师称,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的一个制高点,人在太空中的作用是任何自动化都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在大型空间设备运行过程中,人可以完成大型复杂空间设备的建造与维修任务。另外,从研究的层面讲,为了利用和开发空间资源,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载人航天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将人类生存的疆域扩展至太空,使人类文明在更大空间得以延续。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太空探索任重道远,所以,将人送入太空对于人类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工程获奖将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旨在加大对科技领域特别重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的奖励力度,以激励科研团队联合进行大的科技攻关和完成特别重大的科技项目,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更有效地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工程获得科技进步奖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明工程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在推广与应用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肯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载人航天全体参研参试人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努力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刘爽 田雅文 蒋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