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共谱未来发展新愿景
——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
发布日期:2016-04-26 字体【

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接受本站记者专访(田雅文 摄)

4月23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京举行座谈会,邀请百余位航天专家回顾航天发展历程,畅谈未来。会议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接受本站记者专访,就中国航天日设立的意义及航天事业未来发展谈了自己的观点。

爱国、拼搏是支撑几代航天人成功的动力

4月24日是第一个“中国航天日”,而中国航天事业也已走过六十年。作为从事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工作者,在节日即将到来之际,栾恩杰院士的激动溢于言表。“航天日的确立表达了全国人民对航天的关爱。我的感觉就是,航天日的建立是祖国的骄傲,也是人民对咱们这个事业的厚爱。所以,我为自己能从事这个行业,参与一些工程,感到自豪。”栾恩杰院士表示,从事航天事业,要有一股子爱国、争光的劲头,这一理念是支撑着几代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取得节节胜利的根本,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与成功相伴的也有挫折与失败。栾恩杰说,航天事业最能锤炼人、最能锻炼人、最能成就人,不妥协、不放弃最终会赢得成功。“大家都讲干工作要有成就感,从事航天事业,只要拼搏了,努力了,尽管可能有失败、挫折,但到成功的时候,你会感到我们从事这个事业是伟大的,我们没有辜负祖国人民对我们这个队伍的期望、要求和期待。”

中国要有自己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栾恩杰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新的规划发展时期,航天事业如何规划、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被提到日程上来。当时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就是“两抓一突破”,“两抓”是指抓航天的基础建设,抓应用卫星的发展和卫星应用事业;“一突破”即是指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没有载人航天技术能力的突破,我们中国人实现不了载人航天。”栾恩杰院士表示,现在所讲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人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和先进发达国家可以有交流对话的能力。所以,在90年代,把载人航天作为一个技术突破,开始启动载人航天技术的储备,载人航天工程上的突破准备就开始了。经过二十几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中国站在了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

在载人航天工程论证阶段或者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或者质疑。栾恩杰院士认为,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事业,其他国家实现了载人航天并不是我们不走这条路的理由;其他国家走了正确的路和攀登了一定的高度,正说明我们中国人也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

栾恩杰院士表示,载人航天的成功不像别的工程那样仅仅是工程成功了,它不仅壮了国威,壮了民族的气势,更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世界上没有一个工程、一项事业会像航天这样有如此之大的凝聚力、号召力、振奋力。

中国探索火星的号角已经吹响

近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202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在谈到这一话题时,栾恩杰表示,这个工程非常重要,经过论证,现在已比较成熟。

到火星标志着中国人已经开始了太阳系行星际的探索和探测。如果说我们把探索月球作为深空探测的切入点,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这个意义上说,到达月球仍然没离开地球的束缚。所以对深空探测而言,月球探索是切入点,而火星则是我们深空探索的第一步。

在谈到探测难点时,栾恩杰院士表示,“过去我们探月叫绕落回,现在我们准备把绕落变成一次性完成,环绕和落火星程序一次性完成,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如何克服难点,实现火星探测成功,将是航天人面对的新的考验。栾恩杰表示,中国人行星际探测、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争取在2020年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中国深空探测这辆列车一旦开起来,我相信它就不会停,我们深空的步伐将越来越深远……”同时,栾恩杰也表示,中国在进行深空探测时,也要为人类空间做些研究,包括对地球的研究,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深空探测的发展意义。

自主创新推动中国航天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但距离航天强国还有一段目标。“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还是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建设航天强国,我们所有航天的同仁团结在一起,要向更深远的目标、向航天强国而努力。”栾恩杰同时指出,航天人在空间技术为民服务方面应作出更多的努力,实现更多的目标。中国要在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这些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践与研究。(王楠 张智慧  周雁)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责任编辑:张琦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