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追梦更高太空一一听杨利伟和刘洋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如何说
发布日期:2017-04-25 字体【

2017年4月24日,“筑梦太空”航天文物展暨庆祝“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出席活动,并接受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采访。

图1: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

杨利伟说,在第二个航天日当天,举办“筑梦太空‘掌中苍穹’雕塑入藏暨航天文物展相关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航天日本身就是要我们铭记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日子。”他表示,通过今天的活动,包括“掌中苍穹”雕塑入藏以及展览活动,能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航天,特别是对青少年朋友,让他们对科技感兴趣,对航天感兴趣。“就像习主席讲的那样,建设航天强国应该从青少年抓起。”

同时,杨利伟也表示,载人航天是航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要搞载人航天就是希望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利用太空资源,进行科学实验,为人类自身服务。这也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更能对科学的进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谈起对航天科普的建议时,杨利伟还是希望通过不同的活动去唤起大家的关注,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参与航天事业。“我们经常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希望通过航天科技的普及让大家对科技萌发兴趣,同时通过航天科技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杨利伟说。

在第二个航天日来临之际,适逢天舟一号升空并已与天宫二号顺利交会对接,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收官之战成功打响。对此,杨利伟感到十分激动,“这是我们整个载人航天的技术突破,这个技术的突破为之后空间站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图2:刘洋接受记者采访

刘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为适应未来空间站任务需求,航天员选拔和训练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对航天员选拔的标准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体能、心理和技术方面。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的时间更长,出舱维修会成为一种常规的状态。长时间驻留加上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体能和空间耐受力方面的要求都更高了。

“我们现在的集训中已经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力度,尤其注重对耐力方面的锻炼。13天、30天、3个月不同时长的太空驻留对航天员心理上的考验也是不一样的。对狭小空间的耐受力,对团队之间长时间的融合和配合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心理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未来在太空中生活的时间长了,带入空间的实验项目必然会增多,所以对实验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拓展了。”刘洋说。

对于再次进入太空,刘洋非常期待。她表示自己现在也在跟其他的航天员一起积极地进行训练和备战。当各方面的条件胜任选拔和任务要求时,必然会再次进入太空。

在采访中,当记者提到很多青少年都有航天梦,梦想成为航天员时,刘洋亲切地给同学们提出了建议:“有成为航天员的梦想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光有梦想还不够,还要立足现在,刻苦努力地去学习。孩子们要想成为一名航天员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心理方面的准备,因为飞天之路并不简单,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应对困难和挑战要有热爱和坚持。二是身体上的准备,航天员是一个对知识、身体、技能还有心理等方面要求都非常高的职业。同学们要从现在锻炼好身体,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为自己将来的飞天之路准备一个很好的敲门砖。三是同学们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我想有了这些基础同学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定不会太遥远。”(孙宝忱 杨璐茜)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责任编辑:张琦
分享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