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正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在浩瀚太空写下了精彩纷呈、振奋人心的中国故事。
使命催征 华夏飞天终圆梦
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疆域是我们人类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它激发人类不断奋斗,把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我国自古就有万户飞天,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同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组建了一个专门从事火箭、导弹的研究机构,中国航天事业由此起步!
1986年,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作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宜拖延”的重要批示,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计划的实施,使我国载人航天研究正式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计划。
这,就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跑线。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踏上征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小时后,飞船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飞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我国相继发射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三艘飞船,飞船的各项性能得到不断提升,这一切,都为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载着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遨游太空14圈后,安全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这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全世界为之瞩目,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自豪。”
2005年10月12日,搭乘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冲破云霄。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成功绕地球77圈后安全返回,“多人多天”成功巡天,圆满实现了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
接续辉煌 连战连捷谱新篇
2008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迈出了重大一步。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航天员驾乘神舟七号飞船冲破夜空的寂静,一飞冲天。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打开飞船轨道舱舱门,迈出中国人漫步太空的第一步,他挥舞国旗,在太空中向世界问好!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我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2011年11月3日凌晨,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四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先后通过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次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中国首飞女航天员刘洋入驻天宫一号。
2013年6月,神舟十号任务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成功完成交会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20日,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6000万名中小学生通过电视转播同步收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几年间,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了六次交会对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18年4月2日再入大气层烧蚀销毁。
寰宇筑家 空间实验室屡奏凯歌
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也拉开大幕。面对一年内四次的高密度发射任务,以及新火箭、新发射场、新飞船等诸多考验,勇于创造奇迹的中国航天人在飞天路上屡奏凯歌。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一飞冲天,完成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和海南文昌新型滨海发射场的首秀之战。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长征二号F T2火箭的托举下飞入太空,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应用载荷数量大幅增加,领域进一步拓展,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应用发展的新阶段。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冲入太空。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33天,是我国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33天,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无数载人航天追梦人的心血和汗水,铺就着华夏独有的登天云梯。
2017年4月20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出征太空,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验证了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使得我国空间站建设具备了基本条件。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再入大气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探秘宇宙 开启空间站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将全面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作为基本原则,从飞船、火箭到地面设备,从分系统到单机到原材料、元器件都立足自主研发,充满了创新的精神,充满了勇气和担当!
现阶段,中国载人航天已全面进入空间站时代。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抓紧研制生产,计划于年底前进行发射场合练和首飞任务准备工作;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在按计划抓紧选拔训练,核心舱载荷正在积极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其他各系统都在按工程总体计划安排抓紧各项工作准备。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TG),基本构型由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Ⅱ三个舱段组成,呈水平对称T字形,提供三个对接口,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更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空间站将具备支持近地轨道长期载人飞行的能力,安排开展多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研究解决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的基本问题,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展航天新技术验证,努力获取对全人类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在建设中国人“太空家园”的过程中,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我国还对载人航天后续发展进行深入论证和长远谋划,努力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
造福人类 携手全球合作共赢
2017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航天探索大会致信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程自实施以来,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多项政府间、机构间的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和交流活动。
神舟五号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杨利伟将联合国旗带入太空,联合国旗第一次随中国人环游宇宙;神舟八号飞船上,中德联合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安排了伽玛暴偏振探测仪和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两项国际合作项目。2013年,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在北京共同举办了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2016年,我国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参加了欧洲空间局组织的洞穴训练;2017年,中欧航天员联合进行了海上救生训练。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从独立发展迈入了全球合作新时代,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将面向世界,拥抱全球。今年6月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发布首批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应用项目,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入选。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开展务实合作与交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与全世界人民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抚今追昔,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次新任务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每一次新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每一次新胜利都书写着辉煌的中国成就。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太空之路,前景广阔;天地征程,雄关漫道。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航天人将传承优良传统,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用不懈的奋斗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