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两次交会对接后,三名神九航天员即将结束十几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家园。航天员在返回途中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返回地面后又将如何适应地球环境?进行怎样的生理与心理适应?刚刚享受了太空漂移,返回地面后会不会仍然想着用漂移的方式行进呢?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神舟六号任务航天员费俊龙以亲身经历为您解读!
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继续关注神舟九号任务技术讲堂节目。今天上午我们的神舟九号三名航天员,在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两次交会对接后,将乘坐神舟九号飞船结束十几天的太空之旅,返回我们的地球家园。神舟九号任务讲堂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航天员大队大队长费俊龙,请他和我们一起解读神舟九号三位航天员的返程之旅。费大队长,您好。
费俊龙:你好。
主持人:我也知道您是从发射前整个的过程中都一直在关注着我们三名航天员。发射完之后,你也是很快地就赶会了北京飞控中心这边。
费俊龙:当天晚上就赶回来。
主持人:我听说您是第一个跟他们进行通话的是吗?
费俊龙:对,主要是心理上的支持,另外作为航天员我也跟他们进行一下交流。主要也是重复给他们进行一下心理上的支持,主要是谈了一些需要在空间,特别是刚入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刘洋同志。因为毕竟还是第一次,另外她没有经历过失重飞行的体验。所以刚入轨的时候,会有一些身体上,感觉上不舒服的感觉。这时候主要是提醒她怎么样去活动,尽可能保持身体和头一次的运动,保持头的运动,以最小的状态。另外产生错觉以后怎么去克服。一个是利用座舱的环境,另外一个利用外面的舷窗看看地球。还有一个就是利用自己的心理,我们地面进行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把自己的感觉和视觉一致了,用心理的方式来调整自己。把这个错觉克服掉,中间还会有几次往复,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这时候我也提醒他们,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要急,一定要沉着。
主持人:在看到他们进入到天宫以后开展的活动以及适应情况方面,您觉得有哪些方面印象比较深?
费俊龙:应该说从地面来看,包括第一天,我在飞控看,特别是刘洋和刘旺刚开始的时候控制自己身体方面,因为我们通常讲太空行走也好,太空移动也好,实际上是用飘移来代替行走。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航天员很好的一种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比如我要到哪去,把东西搬到哪,实际上是一种飘移,怎么样控制这个飘移的速度和距离,另外飘移的方向,这是航天员慢慢掌握的。当然这跟他的空中时间长,慢慢的适应,慢慢的摸索也有关系。后来我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对话,慢慢教他们怎么控制自己身体。通过这几天看,包括进了天宫以后,这几天看特别是刘旺、刘洋自己控制身体很自然。
主持人:刚开始还是想用地面的方式,走的方式来去?
费俊龙:刘旺还有走的迈步,摆手。实际上空中好多都是用飘移来代替的。
主持人:也就说太空的这个环境,确实是我们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种。
费俊龙:一般人上去以后,特别是第一天,他往往用迈步子去走,实际上这样反而很累。
主持人:习惯了我们地球的方式,要适应太空中的行走?
费俊龙:对,他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
主持人:今天我们三名航天员就要返回了,在前一阶段他们进行了两次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包括自动的对接和手控的对接,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航天员表现怎么样?
费俊龙:从这个对接来看,我用两个字精准。从航天员的表现来看,优秀。确实作为航天员来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训练,特别是这一次针对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训练当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同时训练当中也确实是很严格要求自己,每一次做到精准,大家也都在电视上看到。实际上在交会对接过程当中,对航天员一方面是心理要求很高,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准确性,操控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所以说我给他们这一次交会对接,我说精准。
主持人:我们航天员的表现是优秀。在返回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返回环节其实是我们载人航天飞行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以您的飞行经历看,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要面临什么样的压力?
费俊龙: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返回的过载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了飞行这么长时间,人的体能也好,心理也好,都有一定的消耗。特别是人的体能,体能消耗对人的抗载能力就明显的有下降。作为航天员他返回过程当中,需要有一定的抗载能力,这时候返回过程当中往往就是长时间的需要有一定的过载。
航天员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由于体能的消耗,所以这是对航天员最大的挑战。特别是还有着陆的时候,还有一个过载冲击,这也需要航天员在着陆前要有一个特别是,一个是姿态上的控制,另外一个就是全身肌肉控制。包括人的紧张程度,需要一定的体能来支持。
主持人:当我们飞船飞行过黑障的时候,从航天员的角度来讲会有感觉吗?
费俊龙:这个过程当中也没有明显的感觉,因为我们环控生保里面的温度什么都是正常范围之内,只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外界的无线电的支持。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靠自己,因为一旦出现什么特殊情况,外界是指挥不了你的。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飞船在返回,和大气摩擦产生等离子壳,对整个通讯都是屏蔽的。作为航天员来说只能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的发哪些指令,怎么报告。同时要监视着飞船上各个系统的工作情况。
主持人:穿过了黑障区,然后又经受了过载的考验,到了落地的时候,您说过也有一个过载冲击。刚刚到达地面的那一刻落稳了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费俊龙:兴奋。确实是一种很自豪的感觉,当然这个自豪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当时一落地以后,我就想到了有多少人在为我们揪心,我们终于回来了。这一刻我们是为更多的作为航天人感到自豪。
主持人:我想我们神九三名航天员,当他们平安抵达地面之后也会有和您一样的感触。
费俊龙:我相信有。
主持人:但是对他们来讲,可能因为这个飞行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出舱的环节包括后续恢复的环节,是不是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出舱之后我们在着陆场要做好哪些方面相关的保障工作?
费俊龙:作为航天员来说着陆以后我们的心理确实是很着急。特别想见到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战友、领导等等,但是他还有一定的工作程序要完成,这是一个。第二作为搜救部队来说,他要尽快地找着。这个无非就是人的安全问题,我相信这也是最揪人心的地方。
主持人:在着陆场的现场要进行哪些检查之后才能够出舱?
费俊龙:一个是基本体征,看一看活动的情况,一些正常的反应情况。同时也是简单的一些常规的检查,在这个前提下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才出舱了。出了舱以后主要是生理功能的,心血管系统的检测。通过这些指标检测判断目前航天员是什么样的状态。
主持人:回到北京之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恢复,这个恢复主要是指哪些方面的恢复?
费俊龙:回到北京以后,那就是后恢复了。这个恢复包括很多方面,一个是体能方面。我前面讲了,通过这么长时间的飞行,他有一个体能的消耗。需要有体能方面的恢复,另外一个还有一个再适应。我们人从地球上到太空,他要适应太空的微重力环境。等到适应了后,他就对微重力环境已经适应了,等到他适应后再回到地球,他又要再来适应地球上的重力环境,这是第二个需要再适应过程。
我个人感觉,回来以后浑身特别累,因为在空中的时候没有重力,或者微重力环境。再回到地球一样,就浑身好像始终有一个东西压着你一样。有点不太适应这种环境,包括你的心血管系统。第三块就是心理的恢复,因为毕竟飞行过程当中,有些环境,太空环境和我们地面环境是不一样的。需要后恢复,特别是心理方便的支持,我们需要跟他们进行聊天以及心理方面的支持。
主持人:刚才您也说到他们三位在天宫一号比较宽敞的环境中,是以飘移的方式来行进的。不知道他们到了地球之后,会不会还想再飘移着去送各种物品?
费俊龙:这个我想有时候,特别是刚开始回来的时候会有这方面的短时间的想法。包括我回来的时候也是,因为空中喝水、吃东西习惯了。特别是喝水喝完以后它就可以放在这,它就不跑。但是回来以后,有时候我回来的时候忘了,第一天喝水的时候,我正在看电视回放,看我和海胜回来时候的电视回放,我看着看着我就喝水了。喝完水我就忘了自己回来了,这是第一天,把手松开了,所以我的杯子就掉地上了,好在这个杯子是铁杯子。
主持人:环境在一天之内的转变,其实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去进行。
费俊龙:对,有时候习惯一旦形成以后,还需要改变的时候,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安排航天员有一个后恢复时期。
主持人:我们这次任务到了顺利返回之后就算是圆满结束了,作为我们这个航天员大队的管理者,跟我们三位航天员朝夕相处了这么长时间,您总体上对他们三位在这个任务中给他们打多少分?
费俊龙:我感觉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针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需求,我想作为航天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我们的航天员在今后的航天任务当中会做的更好。
主持人:一次比一次好。
费俊龙:一次比一次好。
主持人:我们这次任务既飞行时间长,而且又进行了手控对接的操作,这些东西相比我们以前的载人航天飞行所没有的。对我们航天员来讲,您觉得通过这次任务,会对我们后续的航天员培养,航天员训练积累哪些方面的经验?
费俊龙:通过这次的飞行,我想今后我们的航天任务特别是载人航天任务应该是向中长期过渡。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注重一些,当然除了一些航天知识和理论培训以外,更多的我想还是一种体能和心里这两方面的能力做培养。这个应该和国际上也是相同的,越是在试飞时间越长,需要人的体能、心理,技能方面要求越高。
主持人:在我们后续航天员选拔方面,我们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费俊龙: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深入,我想今后我们航天员的选拔应该是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领域,也就说航天员的结构会更完善。我们航天员队伍的结构会更加的合理,今后有可能一些载荷专家,工程师、科学家等等,各个领域多方位的,从各个层次都会去选拔我们的任务所需要的航天员,就不光是单单的一方面。这样的话更能够保证更圆满的完成好我们下一步的载人航天培训。
主持人:好,感谢费大队长的精彩解读。随着神舟九号飞船即三名航天员的顺利返回,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即将取得圆满成功,到今天,我们神舟九号任务技术讲堂也要与您说再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2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人自豪,催人奋进。相信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载人空间站的启动实施,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必将迈向新的辉煌,感谢各位一直以来的关注,再见。